> 三十年前(1982),我还是中美建交后笫一批从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过着白天读书,晚上打工的呆板生活,也许和大多数留学生的心境不一样,我几年来的留学心情一直是沈郁的-----因为我是79民主墻一条"漏网之魚".
>
> 79年末,大陆民运的形势非常严峻,我正在和华南师范学院,广州师范学院几个学生在办广州地区大专院校民刊<未来>.
> 有一天,我躲在一个中山大学学生家里偷听"敌"台---美國之音,得知北京己经开始镇压79民运了,第一个被捕的是傅月华,跟着就是魏京生.
> 沒几天,北京的動作傳到广州:广东省委勒令民刊一律停刊.于是刘国凱的<人民之声>,王希哲的<学友通讯>,我们几个的<未来>,暨南大学学生的<诗刊>等等相继被迫关门."办报救国"的梦想己经幻灭,等待的只是"秋后算賬".特別是我这种在68年就有参予运动坐牢前科的人.我只好赶快出国.幸運的是,拜中美79建交刚成立领馆之赐,我成了第一批出国的自费留学生.
>
> 出国之后,形势並沒有好转,恶讯是一个一个相继而来:北上和傳申奇他们串联要办全国民刊联刊的王一飞(铁中),何求<人民之路>,钟粤秋(韶关<钟声>)被捕了.留在广州的王希哲也被捕了......,我的心更跌到了谷底.
>
> 王驚蛰
>
> 1982年11月17日,一份世界日报的头版头条让我警喜到呆住了:一个名叫王炳章的公费留学博士生发表了他的造反宣言,题目是:为了祖国的春天----弃醫从运宣言.
> 对当年海峽兩岸沈闷对峙的局势来说,这无疑是一声炸雷!
> 就中共来说,他们从79年中美建交开始就翻版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派遣第一批留学生.从79到82年底三年了,他们刚好要点收成果:第一批留学生畢业了.而这第一批里的第一个博士,就是王炳章.他们为了王炳章,特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加拿大亲共报纸上写社论写文章来吹捧这个"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博士",引起一片亲共势力的欢呼和喧哗.谁知筆墨未干,这个"笫一批"里的"第一个"却造反了!
> 就台北来说,也震动不己:49年以来,他们只知道用高额的黄金奖励来鼓励驾机起义赴台的"反共义士",谁知收效甚微.因为除了这些人的个人素质因素外,还因为这些人都到了台湾,影响不了大陆人,也影响不了大陆留学生和三千万海外华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孙中山"式的大陆醫生博士,还声称要推動大陆民主运動,着实令朝野都乐翻了天.
> 而对我这个经历过79民主墻的留学生来说,则正在经历着如电影小说里的情节一样,心头湧上的却是很老土的一句话:可找到组织了!
> 余下来的一连好几个星期,我象疯一样天天跑图书馆,天天翻看各种各样的中外文报纸杂志传媒的报导.
> 当年对王炳章的报导,简直是一场"王炳章颱風":全世界最著名的主流媒体<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磯时报>,<华尔街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匹茲堡消息报>,<华盛顿时报>,加拿大<环球报>,<蒙特利尔消息报>,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世界报>,<自由>杂志,法国<解放>日报,美联社,法新社,合众社,中央社,以及台湾,香港各大报章,开始了一段長期的追综报导,谁都知道:传媒是这个世界最沒有耐心的东西,它们对某个人某个事件维持三分钟热度(给你三天的报导),己经是顶级的了.但是当时对王炳章的新闻热即维持了几个月,可谓盛况空前,经久不息.
> 报导五花八门,事无巨细,包括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的毕业诗,他和宁勤勤的"革命婚姻"....一概上报.当然包括親共报纸对他的泼污水(我后面还会叙述到).反复的新闻炒作,令王炳章这个名字一夜成为英雄.世界日报甚至把他评为1982年的"风云人物",侨社要给他颁发"风云人物奬".
> 一个月之后,在美西的我电话响了,电话的另一端(三千里外的美东)傳来一个陌生又期待了很多天的声音:"喂,我是老王呵,王炳章,...."从此以后几十年,炳章给我打电话,第一句都是如此的一模一样,从未变过.
> 原来王炳章是通过刘国旋(刘国凱弟弟)找到我的.国旋(子川)和我在文革时的战友们黃瑞伦(广州六中),虞雪(广州七中),等等人早在80年代前偷渡到香港,办过一些刊物如<北斗>,<黄河>,<反修楼>,后来这些民刊先驱们中的蔡可风(可风),梁冬(冬冬)(现在的美国自由亚洲电台驻台湾办事处主任)等等都被炳章召拢到早期的<中春>和民联来了).
> 我和炳章通了差不多2个小时的电话,我很详细地问了他对79民运的认识(说实话我当时还担心他沒有在国内搞过民运的经历)和今后的打算.炳章特别触动了我的是两句话:
> 当我问到他"弃醫从運"的时候,他说:"当醫生救不了今天中国,你学文学和美术的也一样!快跟我一齐来办中春吧."
> 当我问他为什么想用"王惊蛰"这个笔名的时候,他说:"我仰慕李一哲,我想耍成为今日中国惊蛰时分的一声春雷."
> 短短二小时的电话,改变了我一生的人生路程.激動的我连考虑都沒考虑一下就答应了炳章的请求,放弃学业到纽约<中国之春>杂志当义工编辑.甚至连到了纽约后怎样生存都沒有问(到了纽约他才告诉我,每月给我400元生活费).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王炳章对我的感召力有那么大!
>
>
> 华侨乃革命之母
>
>
> 《中国之春》第一期(创刊号)一经发行,立马洛阳纸贵,一个月就卖断市了.创刊号的加印版在旧金山印,印好后由我押运到纽约,1983年1月,主持加印的黄雨川老先生(后来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的创会会长)替我卖掉汽车,送我到飞机场.
> 一到纽约,炳章首先带我去见的是<中国之春>的其他三个创办人:
> 盘瑞文(李林),来自加拿大的一个医科专科学校,创刊号的主编.
> 宦国苍(黄立),创刊号的责任编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经济博士生,有在上海79民运的经历.到纽约当天晚上,我就临时住在他的哈林黑人区的房间里一晚.
> 粱恒,和陶森齐名的79民运中湖南的"宣称不信共产主义"的独立候選人(和北大胡平,复旦徐邦泰等等同是大陆第一代的独立候选人),著有"革命之子"一书.后来他主编"知识分子"杂志.
> 后面一个星期,炳章就带我拜访对中春帮助很大的侨领和报界:
> 姜敬宽,美国时代杂志里最资深的华人编辑,他为中春打开美国主流媒体渠道立了头功,<中国之春>在纽约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中的英文媒体,大多是他召来的.
> 陆铿,享誉海峽兩岸的名记者,港台的中文媒体关系极多.中春的早期记者会港台记者极多和他很有关系.
> 郑心元,华语快报的社長,纽约侨界中文媒体的最佳联络人.
> 陈宪中,70年代直至今天的老保钓英雄,在纽约拥有一间印刷廠,他和在厂里工作的刘添财(阿修伯),为中春的第一期,第二期先垫上印刷费,还免费教我们这几个中国大陆留学生如何排版的操作过程.
>
> 以后炳章还带着我们去遍访了当时名重一时的华人学者:唐德刚(历史作家),丛甦(作家),丘宏达(教授),林孝信(台湾民运),熊玠(教授),高英茂(教授,后来当了台湾外交部长),陈影真(台湾党外作家),扬力宇(教授),许倬云(院士),夏志清(教授),張系国(教授,作家),陈若曦(作家),任觉民(环保专家),余国基(中报总编辑),江南(作家),黄默(教授)等等,当年的<中国之春>真可谓"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 炳章为了打开老侨社的大门,带着我去拜访陈炳基(曾任中华公所主席),于金山(世界日报记者,后任了中华公所主席,开了一间店在唐人亍),还派我到了中华公所召开广东话新闻发佈会.(大概是因为中春的留学生里,只有我会广东话吧)
> 炳章为了让中春杂志在唐人亍报摊不受中共势力干扰,顺利发行,甚至还带我去勿亍见华人社会江湖上的洪门老大,报纸称"唐人亍教父"的七叔(伍兆佳).令我奇怪的是,当年江湖上的朋友几乎无一例外的支持中春,例如竹联帮在加卅的张安乐(白狼)就打过电话来编辑部,"爆料"给我们---中共要暗杀王炳章,请我们小心防备云云.
> 王炳章和中国之春的魅力好象无遠弗届,大批的邮件从全世界象雪片般飞来.我们的邮箱开始设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后来设在唐人街的孔子大厦,实在太多了,邮递员老抱怨信放不下.只苦了负责收信回信的宁勤勤和我,每天带着一个大书包去拿信,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拆信回信.
> 中春杂志从82年11月出版创刊号到83年3月出版第二期,足足用了三个月,对于一群无专业人士,无钱,无经验的大陆留学生来说,直是举步为艰,更不用说要办成一个有長期订户的月刊了.据说"当时创刊号上市,某美国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一口气买了50本.他认为,大陆留学生办的杂志,可能出一期就办不下去了,创刊号将成为绝版刊物,不如多收藏一些.....".但奇跡的是,我们从第四期开始,就做到了.沒有当年侨社和学界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孙中山说过:华侨乃革命之母.我们感受到了.
>
>
> 香港是前沿阵地
> 王炳章从中国之春一创刊就很关注香港,他常说,中春的阵地不在美国,而是在香港.
>
> 早在1983年1月,他就和李林商量,派李到香港宣传中国之春.召开记者会,还特地派了会说广东话的孙肃之(冯斌),何惠(黄雨川之后第二任的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会长)到香港打前站和创建中国之春联络点.中国之春当年发展的联络站成员今天还可见的有黄流(后来到了开放杂志),黄瑞伦,万宝等等.
> 由于陆铿先生的介纽和王炳章新闻颱风的效应,香港大批的传媒记者出来和李林,冯斌他们见面.(包括<七十年代>的李怡等等名记者,编辑)开了好几桌,于是中春的名氣和影响一下子又风靡了香港.
> 我们几个编辑就是从83年开始才接触,结识了香港一大批支持大陆民运的朋友的.其中包括<十月评论>的陈思,梁国雄(長毛),吴仲贤,刘山青夫妇,岑建勋等等早期认识的香港朋友,以及包括司徒华(华叔),刘千石,陈达鉦(六哥),刘達文(前哨杂志),金钟,蔡咏梅(开放杂志)等等后期认识的香港朋友,都是通过中国之春的关系而才有了结识的缘份.
> 无庸置疑,在1989年六四学运之前,海外民运和香港的联系,靠得是中国之春和中国民联,而这个开创者,就是王炳章.
>
>
> 留学生,留学生,留学生.
> 我是从中春杂志第二期开始当编辑的,在宦国苍领导下工作.从第三期开始,我就担任主编了.王炳章和我们开编辑会议时,他开宗明义地说:中春不是一般的同人杂志.它是大陆民主運动的旗帜,因此,它不單面对侨社,它的第一读者群应该是"留学生,留学生,留学生!"他重复了三遍留学生:"因为留学生要回国去."
> 从83年起,炳章分别带着我,吴俭祥,湯光中(南明),张伟,薛伟(黄仕中),李然等等中春同仁先后走遍了美国东西岸,各名牌大学进行巡迴演讲: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柏克萊大学,UCLA,喬治华盛顿大学,匹茲堡大学,康纳尔大学,布朗大学,马利兰大学,邁阿密單,德州农工,伊利諾州理工....以王炳章和中春当时的名氣,我们一面办杂志一面演讲,日程时间上安排都安排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