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陈光诚家人遭报复 侄子被以“故意杀人”罪逮捕

 

2012年05月12日讯】近日,陈光诚的侄子陈可贵遭到中共当局的正式逮捕。其母亲任宗举收到了由山东省沂南县公安局签发逮捕通知书,上面写道"陈克贵因涉嫌故意杀人罪",于2012年5月9日9时逮捕,现羁押在沂南县看守所。"陈光诚认为当局对陈克贵的指控"骇人听闻,完全不合理"。

香港《阳光时务》杂志在11日报导说,9日,几名县公安局工作人员来到任宗举的家,让她在这份文件上签字。因为不识字,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份文件的性质。而在此前的4月30日,陈克贵已经被沂南县公安局以涉嫌故意杀人罪为由刑事拘留。

同时,陈光诚周五(11日)告诉法新社,他的侄子陈克贵已被正式指控"蓄意杀人"。陈光诚认为当局对陈克贵的指控"骇人听闻,完全不合理"。

陈光诚成功出逃北京后,4月27日凌晨,双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健带人翻墙进入陈家,陈光诚的侄子陈克贵为了自保拿刀砍伤多人。随后,陈克贵拨打电话报警,后担心遭到警方报复,被迫流落在外并打通外界电话告知,遭一黑车中多名人士的追杀,当地警方也对其发出"通缉令"。后与外界失联,不久陈克贵被捕。

据悉,山东律师刘卫国和广州律师陈武权接受陈克贵妻子刘芳的委托,成为陈克贵的代理律师,上海律师衣铁军,北京律师腾彪、王誓华、梁小军等13人组成律师团。

陈克贵的律师刘卫国此前表示,陈克贵的母亲、陈光诚的大嫂几天前一度也被当局带走。取保候审后回家,但被威胁可能再度被抓。他指出,陈克贵的行为应当属于正当自卫。他同时向法新社表示,另一名律师因为试图与陈克贵取得联系,而被吊销了律师执照。

陈光诚在4月22日越过看守,逃入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躲避。6天之后,转入北京朝阳医院就医,并等待出国护照。虽然仍被中国政府基本隔绝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治疗,但陈光诚10日对外表示,他的家乡山东沂南地方政府对他逃离家乡的报复已经开始,目标是他的亲属。

美国5月10日就山东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指控中共当局对其家人进行报复和恐吓一事,向北京提出询问,要求中国政府予以澄清。

陈光诚此前在多个媒体呼吁公众关注陈克贵案。有报导称,大陆多个律师也自发组成辩护团,准备为陈克贵辩护,但由于受到当局干扰,工作很难开展。

(责任编辑:李明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要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真相: 陈光诚家人遭报复 侄子被以“故意杀人”罪逮捕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美媒:中共以欺骗起家

 

【2012年05月10日讯】(记者吴英编译报导)美国史丹佛大学新闻系教授布林克利(Joel Brinkley)近日在《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发表专文指出,虽然中国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摆脱中共监视到北京美国大使馆避难,及中共薄熙来遭撤职及薄妻涉谋杀案等事件,已占满全球各大媒体版面,但中国境内的产品安全丑闻,仍然吸引全球关注。这一连串事件的体制性原因,就是中共惯性的欺骗。

上个月中国爆发供处方用药使用的胶囊壳含致癌物铬超标的产品安全丑闻,据旧金山sfgate网站4日报导说,数天前中共已拘留与本案有关的54名嫌疑犯,关闭80条“非法生产线”,并查扣7千7百万粒毒胶囊。

不肖厂商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使用廉价的工业用胶作为替代品。一年前的奶品丑闻亦是同样手法,黑心业者掺水稀释乳品,为了通过蛋白质含量检验,在奶品中掺入皮革生产过程含有致癌物的副产品。

对于中国境内一连串的产品安全丑闻,或许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工业发展是这个世代才有的事,无法像其他先进国家,建立有效的监管架构监督业者。不过,文章说,还有另一个体制性的原因,就是中共本性中的欺骗基因。

文章的作者特别声明,这不是说所有的13亿5千万中国人都是骗子,许多人即便在不利的环境下仍努力做个诚实的人,但也有一些人是害群之马,因为他们的自私与欺骗,而使中国蒙羞。

中国境内的欺骗行为比比皆是,例如,中国某社交网站最近针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他们申请美国大学时的作弊行为相当普遍,至少有70%的申请论文是由他人代写,成绩单是伪造的,请教育程度高者代为接受学力测验及英语语言测试。

又据报导,中国境内的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率高于他国。作者引述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有关中国道路安全的文章说,中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高,与中共政权掩盖有关,中共仅公布一半的死亡人数。因此,想要解决此问题的第一步,是以诚实的数字面对人民及自己。

文章说,贪腐也是欺骗的另一种形式。薄熙来及其家人承袭中共欺骗人民的一贯作法,据了解薄家的身价至少有1亿6千万美元,而薄熙来公职的收入仅19,000美元。根据胡润百富(Hurun Report)的报告,中共人民代表中排名前70名的富人的财富总计达898亿美元,为美国总统、内阁部长及535名国会议员财富总和的12倍。

(责任编辑:白玉)

鸟儿已经出笼

关于山东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出逃内幕,此前经由媒体披露出来的是至少有6人协助陈光诚逃亡。近日,再有日媒进一步报导了关于陈出逃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包括〝鸟儿已经出笼〞暗号、陈光诚的出逃时间不是22日、警察在陈家所设的杯子陷阱等等,并同时刊发了珍珠的最新近照。

袁伟静:孩子每日允许晒太阳一小时

【微视频】奥巴马!历史要你做里根不是尼克松

【禁闻】权斗加剧 推迟十八大之说又起

日本《朝日新闻》通过采访参与协助陈光诚出逃的六人之一的江苏女子何培蓉(网名:珍珠),5月9日发表文章〝‘鸟儿已经出笼’ 揭露陈光诚出逃内幕〞。报导称,这是陈光诚事发后,珍珠第一次下定决心与媒体直接见面。


日本《朝日新闻》刊发了珍珠的最新近照,并报导了陈光诚出逃的一些新内幕。(网络图片)

〝鸟儿已经出笼〞 陈19日已出逃
何培蓉表示,自己曾收到〝鸟儿出笼〞的邮件,是4月21日白天由陈光诚的朋友发过来的,当时何在北京。她知道这个暗号是指被当局软禁在家的陈光诚已经逃出。
报导说,参与这次营救计划的6人中有一半都素未谋面,而何培蓉被分配的工作是安排车辆并与陈光诚取得联络。22日白天,何培蓉驱车从北京出发前往山东省。
截至目前为止的报道均称,陈光诚从家出逃的时间是22日晚。而何培蓉则表示:〝因为不想立即被当局掌握详细情况,所以支持者们的回答都很含糊。其实他是19日晚上9点左右出逃的。〞直至何培蓉23日去接陈光诚,他至少在山东省境内隐匿了三天。
杯子陷阱
陈光诚在星期二(5月8日)接受电话访问时说,他为了这次脱逃,计划了好几个月。陈光诚说:〝如果往长里说,准备一年多啦!〞
而《朝日新闻》引述何培蓉等人从陈光诚口中听到的内容,他为出逃已经准备了至少2个多月。
首先,为了避开家中监视者的注意,陈光诚利用监视者喝水离岗的短短10秒间隙,移动到了隔壁房间。
但是,负责监视他的人布下了重重陷阱——房间内各处都被放满了杯子等物品,如果目不能视的陈光诚将它们碰到地板上,就会发出声响,引起监视人的注意。直到出逃,陈光诚当天才掌握了所有杯子的摆放位置,为了不让杯子翻倒,他用手摸索着移动。等终于到了外边,就攀墙逃了出来。
陈光诚战战兢兢地跑着逃出了村子。在进入了其他村子后,他一直敲门试图寻求当地住民的帮助。但是,陈光诚被当局软禁在家的事情周围的村子也都知晓,当人们看到站在门外的陈光诚时都吓了一跳。由于害怕被当局发现受到牵连,没有人敢收留他。
不过,可能因为村民们在心中还是很同情他,何培蓉说,〝似乎没有人报警〞。就这样,陈光诚一个人连续17小时不吃不喝,持续逃亡。
后来,陈光诚〝出了临沂市,好不容易到达了别处的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但是何培蓉对于陈光诚躲藏的地点、如何到的那里,都没有具体说明,只是说〝他有了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陈光诚可能是被一名支持者收留,并与在北京的熟人取得了联系。
另一方面,据报导描述,从北京出发的何培蓉于23日凌晨到达了那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的陈光诚〝脚虽然受了伤,不过精神状态很好〞。陈光诚一上车就立即向北京出发了。在陈光诚26日受到美国驻华使馆保护为止的时间内,应该有在京的其他支持者帮助藏匿了他。
24日晚,何培蓉又与陈光诚见了一面,但她称:〝我参与其中的,只是带他到北京而已。〞
警察请喝茶 不得离开南京
报导说,25日,何培蓉返回了南京,27日早上警察就来到她家,说是〝一起喝茶〞。警察向她仔细询问了协助陈光诚逃跑的经过、联络方法和交通手段等,并怀疑她是策划出逃的主谋。后来警察告诉何培蓉:〝你暂时不能回家〞,就把她留在了宾馆。
据说现在有关当局也限制她不得离开南京,且叮嘱她到今年的秋天为止不得再去山东省和北京。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顏色革命背後 02

 

四、颜色革命幕后的主人们
  【场景:摄像机来到波士顿吉恩·夏普的办公室】
  (旁白:
  离开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吉尔吉斯,我们来到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采访对历次革命有深远影响的书籍作者——吉恩·夏普。
  夏普从四十年前开始,从事有关非暴力革命的写作,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他在《从独裁到民主》一书中,阐述了与支撑独裁体制的警察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吉恩·夏普坐在书架前的椅子上用手示意的同时说:
  “塞尔维亚的民运人士事先就对军队实施怀柔策略,和警察也建立了某种良好的关系,因此游行开始以后并没有受到特别严厉的镇压。”
  “米洛舍维奇政权倒台两三年前,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们向警察寄送了大量的小包裹,为的是感化警察,里面装的是食物,并且对警察上层做了工作。由于有这些事前的工作,一旦发生情况,警察就放群众过去了。”
  * 东欧示威者在警察队列面前做各种动作。
  (旁白:2000年的塞尔维亚革命以来,有一个人把夏普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陆军的退役将官波普·海尔比。海尔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 吉恩·夏普站起身,身后恰出现一个人影。
  拍摄者:“可以的话希望能和波普·海尔比谈谈。”
  吉恩·夏普:“请便!正巧他起身了。”
  (旁白:波普·海尔比在美国陆军工作三十年,曾领导了缅甸的反政府运动,对付军部的方法驾轻就熟。)
  *波普·海尔比坐在桌前对拍摄者说:
  波普·海尔比:“要设法把独裁政权的支柱吸收到自己阵营中来,不应该试图去消灭他们,而要让他们明白,民主制度建立后仍会有出路,促使他们交出政权。”
  【场景:摄像机从美国的参议院议员麦凯恩的办公室来到塞尔维亚】
  (旁白:援助斯通的印刷厂、前日教训了吉尔吉斯外交部长的麦凯恩参议员,在米洛舍维奇总统下台两月前,邀请海尔比去指导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我们采访了受过海尔比指导的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如今成了咖啡店老板。)
  * 这位坐着的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对拍摄者说:
  “第一次与波普·海尔比见面是在2000年4月,那时我们正在全力推广运动,海尔比的建议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在警察内部挑选合适的人员,不断向其传送讯息,说你们和我们大家都是被害者,抓捕十三岁的孩子不是警察应该做的事情,你们也是被害者。”
  “首先要使运动成为具体可见的,在众人面前采取行动,并选择象征性符号。乌克兰的时候就是橙色,只要身穿橙色的衣物,就能表示自己是革命的支持者。在人们看得见的地方采取行动,逐渐增加志同道合者。”
  【场景:镜头从塞尔维亚直到乌克兰街头,最后推到一间会议室内】
   (旁白:战术大获成功。波普·海尔比来到塞尔维亚三个月后,米洛舍维奇政权便崩溃了。此后塞尔维亚的活动家们,前往渴望革命的各国人们中,传播战略战 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背后都有塞尔维亚人的指导。乌克兰选举两月前,为了指导学生领袖,在当地召开了训练班。这是橙色革命前的画面,乌克兰学生们正倾 耳聆听塞尔维亚人的传授。)
  一位站在白板前的塞尔维亚活动家讲师对在座的乌克兰学生说:
  “要明白你们自己不是孤立的,国内有众多的人马上就会伸出援手。他们理解你们的痛苦,为使乌克兰成为民主国家,他们一定会尽他们的力量。”
  * 讲师对拍摄者说:
  “我们教乌克兰学生怎样建立组织,徽标的做法,传播讯息的方法,扩大成员的方法,如何综合众人的意见,还有就是如何筹集资金。”
  (旁白:训练班上还有来自美国的讲师。)
  一位男性美国人对学生说:“年轻人认为没人注意到他们的活动,必须告诉他们并非如此。”
  一位女性美国人对学生说:“各位都知道蝙蝠侠和超人吧?他们身怀绝技在暗地里维持社会公正,你们和他们是一样的!让恶者闻风丧胆并把他们赶下政权。”
  【场景:乌克兰海滩上青年们正在接受体能、拓展、领导力等培训,并授旗】
  (旁白:训练班结束十天后,对有领导素质的青年进行了培训。距离选举仅有一个半月,要把少数精英培育成运动的中流砥柱。提供培训资金的是援助吉尔吉斯印刷厂的“自由之家”。)
  【场景:拍摄者来到纽约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
  (旁白: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向我们介绍了民主化的进展状况。)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指着墙壁上一幅标记特殊颜色的世界地图说: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绿色的是现在可称为自由国家的各国。乌克兰革命发生在2004年,尚处于根基未稳阶段,格鲁吉亚的改革也才开始,制度改革还没有进展。”
  拍摄者:“所以是黄色的?”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是的。深色的是今后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麻烦地区。”
  拍摄者:“有哪些国家?”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俄国、中国、伊朗、沙特阿拉伯。”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对乌克兰大概援助了三万美元,在克里米亚召集了几百名青年们进行了训练,教他们如何分析市民的动向,如何在选举中引导民众。”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其实在美国五十到七十年代,同样的活动是由中情局来进行的,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但也因此引致误解。民运人士被误认为是情报机关的成员,所以美国决定不加掩饰地公开进行这类活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ZCnm-gFc0&feature=player_embedded
五、格鲁吉亚的真正老板
  【场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街头】
  (旁白:我们来到在2003年的玫瑰革命中投靠美国阵营的格鲁吉亚。布什总统在这天下午访问首都第比利斯。通过各种项目,美国每年在格鲁吉亚投入约一亿多美元。)
  * 乔治·索罗斯戴着黑边眼镜,走过一条长廊。
  (旁白:援助格鲁吉亚玫瑰革命的是美国大富豪乔治·索罗斯主宰的“公开社会”财团。)
  【场景:在革命中被赶下台的谢瓦尔德纳泽前总统的房间】
  * 谢瓦尔德纳泽指着墙上的照片对拍摄者说:
  “这是我和老布什在一起。夺权的青年政治家们,大部分资金来自有名的美国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索罗斯为何要推翻格鲁吉亚政权,我不清楚。那不是什么革命,而是政变。”
  【场景:基亚·博凯里亚随意进入正在召开会议的国会;随后来到一家酒店的豪华咖啡厅】
  (旁白:格鲁吉亚的革命领袖基亚·博凯里亚,现年三十四岁,升任总统首席顾问的他,能随意出入国会。)
  * 基亚·博凯里亚进入咖啡厅,与其他两位在座者打招呼,然后坐下交谈。
  (旁白:这天他没有出席早上的会议,来到旅馆与白俄罗斯的反政府人士会面。如同塞尔维亚的前辈们一样,传授格鲁吉亚的经验。)
  基亚·博凯里亚:“总统心腹中,谁最容易攻击谁最可能伸出援手,要作出分析,针对总统的心腹。”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总统,把反对人士判处死刑或者驱赶出国,他不能忍受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基亚·博凯里亚:“这个非常能理解,格鲁吉亚也是一样。你们能把传单撒遍全国吗?有没有死人呢?”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死了不少人。”
  基亚·博凯里亚:“那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的确是这样。”
  基亚·博凯里亚:“资金的调达怎么样呢?”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大部分是来自支持者。美国议会已经决定拨几百万美元的援助,但是我们还在等。”
  另一位在座者:“我们会协助你们的。”
  【场景:中央银行大厅,正在举行酒会,许多人分别聚在一起攀谈】
  (旁白:身为总统首席顾问的基亚·博凯里亚出现在中央银行的大厅。)
  基亚·博凯里亚:“格鲁吉亚摆脱了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两百年殖民统治,终于成为世界的一员,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 一位神色冷静的美国半旬男子四处走动,与诸人打招呼。
  (旁白:这次晚会的主人是一位名为布鲁斯·杰克逊的美国退役陆军将官,杰克逊运营着一个名为“发展中的民主义国家”的基金,凡是出现革命苗头的国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布鲁斯·杰克逊对拍摄者说:
  “俄罗斯缺乏民主,国民生活在专政之下,我对此很关注。格鲁吉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乌克兰,都出现了民主主义的萌芽,这令人兴奋。”
  * 格鲁吉亚总统到达酒会现场。
  (旁白:虽然布鲁斯·杰克逊不在外交舞台抛头露面,但格鲁吉亚总统却第一个和他打招呼。三十七岁的萨卡什维利总统是位留学美国的律师。)
  * 格鲁吉亚总统在发言:
  “格鲁吉亚多年来因贪污腐化而荒废,这证明在这样的地区,民主主义机制能发挥作用。我们和美国国民分享共同的价值观,美国给与我们的帮助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旁白:这位年轻的格鲁吉亚总统之所以能登上权力宝座,全靠美国在背后撑腰。)
  * 格鲁吉亚总统在对各位记者说:
  “俄国军事基地一定会撤走,叙利亚两周之内就从黎巴嫩撤军了,苏维埃帝国已不复存在。”
  (旁白:布鲁斯·杰克逊在一旁侧耳倾听)
  * 格鲁吉亚总统一边说一边回头看着布鲁斯·杰克逊说:
  “另外……”
  * 格鲁吉亚总统开始靠近布鲁斯·杰克逊,询问:
  “我说错什么了吗?”
  * 布鲁斯·杰克逊摇头,说:
  “哪里哪里。”
  * 格鲁吉亚总统开始轻松的笑起来,手拍着布鲁斯·杰克逊。
  * 布鲁斯·杰克逊扶着格鲁吉亚总统的手臂对大家说:
  “请让总统喘一口气!”
  * 布鲁斯·杰克逊在接受拍摄者的采访。
  拍摄者:“有人说您是革命的黑幕。”
  布鲁斯·杰克逊:“法国的媒体果真厉害,还是去向政府官员请教吧。”
  * 布鲁斯·杰克逊和基亚·博凯里亚对视、摇头、微笑,然后离开。
  (旁白:采访到此为止。)
  【场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街头,人们手拿美国国旗在大街旁等候欢迎布什,然后转到布什演讲会场】
  (旁白:格鲁吉亚首都喧闹起来了。布什总统即将抵达。)
  * 布什在公开集会上演讲:
  “美国和格鲁吉亚负有作为自由国家的责任,为无法享受自由的千百万人,我们要传播自由。”
  * 广场上的人们在欢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1WI0YW0IFo&feature=player_embedded
六、华盛顿的世界“革命”中心
  【场景:美国华盛顿,布鲁斯·杰克逊的活动本部】
  (旁白:几天后我们来到华盛顿,因为获得许可采访布鲁斯·杰克逊的活动本部——俄国各邻国的民运人士趋之若鹜的事务所。)
  * 布鲁斯·杰克逊指着墙壁上装裱起来挂着的照片。
  (旁白:杰克逊的妻子是白俄罗斯人。)
  布鲁斯·杰克逊:“妻子收到了这么大幅的照片。”
  拍摄者:“是夫人与赖斯国务卿嘛!”
  布鲁斯·杰克逊:“是的,和赖斯国务卿一起拍的。”
  *拍摄者问布鲁斯·杰克逊的夫人。
  拍摄者:“您觉得她怎样。”
  布鲁斯·杰克逊的夫人:“她很亲切。国务卿亲口说援助白俄罗斯民主化进程是美国的职责”
  布鲁斯·杰克逊:“卢卡申科政权与美国没有交流,但是我们能够做到。。”
  * 基亚·博凯里亚来到办公室。
  (旁白:格鲁吉亚的民运领袖基亚·博凯里亚突然来访,来华盛顿办事,顺便来对促成俄军基地撤出格鲁吉亚致谢。)
  基亚·博凯里亚:“这是件有历史意义的T恤衫,夫人穿应该很合身。”
  布鲁斯·杰克逊:“给妻子的吗?”
  基亚·博凯里亚:“是送给两位的,就这么一件了。”
  *布鲁斯·杰克逊与基亚·博凯里亚坐下来交谈。
  基亚·博凯里亚:“格鲁吉亚很顺利。”
  布鲁斯·杰克逊:“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每天过的很快活吗?”
  布鲁斯·杰克逊:“当然啦。”
  * 两位女士进入办公室。
  (旁白:接着来造访的是在俄国开展反普京运动的学生,运动才刚刚开始,来此要求援助。)
  * 布鲁斯·杰克逊与其握手并说:
  “我是布鲁斯·杰克逊,你们好。”
  (旁白:偶遇令两位学生惊喜万分。)
  布鲁斯·杰克逊:“认识基亚吗。”
  * 二女惊呼,并与其握手。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就是那个格鲁吉亚的基亚吗?”
  *俄国民运领袖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坐在沙发上对拍摄者说:
  “乌克兰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向前辈讨教非常重要。民主浪潮在小国塞尔维亚掀起,冲击到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接下来就是大国俄罗斯啦!”
  *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手臂大大张开作势,乐不可支。
  *基亚·博凯里亚对记者说:
  “要花多少时间和金钱,现政权维持体制的决心有多大,问题仅此而已。”
  拍摄者:“您准备为她们指点迷津吗?”
  基亚·博凯里亚:“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能从中吸取些什么,如何在俄国运用,这得由他们自己决定。”
  *布鲁斯·杰克逊、基亚·博凯里亚和两位俄罗斯民运女士谈话结束,开始起身离开。
  (旁白:他们在没有摄影机的房间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布鲁斯·杰克逊认为,要在俄国开展革命,将是对普京的攻击,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rtPBAu70pk&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七、俄罗斯的“革命”对攻战
  【场景:拍摄者来到莫斯科,首先到达学生活动据点】
  (旁白:我们追随俄国的女学生来到了莫斯科。俄国警察不放过任何小规模的抗议活动。这里是学生的活动据点,在莫斯科市内的居室中。)
  * 一位戴着太阳帽的年轻女学生带着拍摄者四处看:
  女学生:“这是我们的会议室,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旁白:和至今为止采访的活动据点非常相似。)
  *女学生带指着墙壁上的“拳头”徽标,对拍摄者说:
  “运动的名称叫做‘防御’,两个月前举行了第一次游行。这是徽标,和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的一样。”
  *女学生又指着墙壁上的飞镖盘,上面的普京头像被射得千疮百孔,对拍摄者说:
  “我们最大的敌人——普京。普京的警察国家已令我们无法忍受了。”
  【场景:俄罗斯民运组织筹备着新的游行,一群学生聚集了起来。】
  (旁白:所有学生都在最近的游行中被捕,刚刚从拘留所出来。)
  一位削瘦的金发女青年:“我们都上了特种部队奥姆幸(OMSN)的黑名单,长像他们也全知道,一游行就会被抓。”
  (旁白:或许是警察的威吓奏效的缘故,这天参加游行的仅有数百人。)
  * 游行者一边手持旗帜游行,有些人戴着口罩,旁边站着警察,路人在旁观,游行者高喊:
  “普京下台。”
  * 太阳帽女学生一边卷起海报,一边对拍摄者说:
  “今天人来的不算多,参加运动的人在逐渐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其实还有好多呢。”
  【场景:俄罗斯纳希运动的大规模集会现场,人头耸动,年轻人们穿着胸前为红五角形的白色衬衫】
  (旁白:针对民主化的动向,普京总统针锋相对成立了新组织。乌克兰橙色革命后不久开始的纳希(NASHI)运动,在政府指导下,聚集了支持普京的青年。青年们声称要与革命病菌作斗争。)
  * 主席台上年轻的的集会演讲人对集会群众说:
  “要使祖国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领导祖国俄罗斯的将永远是俄罗斯人。”
  *集会群众鼓掌欢呼。
  【场景:莫斯科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的办公室】
  (旁白:俄罗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部门以对抗革命。提案者是普京总统的智囊——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
  *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坐着对拍摄者说:
  “加入‘纳希’的只是支持普京的一小部分人。今后革命势力扩大的话,我们就会动员‘纳希’的所有支部,这将会是相当大的规模。”
  “维护国家主权是最优先的,美国有何权利来干涉内政?我们不希望美国人闯进家里来,要美国人来指手画脚,实在不敢当。”
  【场景:反普京游行现场和纳希运动集会现场】
  (旁白:美国的方针今后也不会改变,倘若将来在俄国发生革命的话,大规模冲突或许不可避免。俄国和美国两大势力今后的动向令人关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TrAY_AepQ&feature=player_embedded
  ————完————
多看看 >>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667475i63530352.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117ad1daa58da0116c174950.html

顏色革命背後 02

 

四、颜色革命幕后的主人们
  【场景:摄像机来到波士顿吉恩·夏普的办公室】
  (旁白:
  离开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吉尔吉斯,我们来到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采访对历次革命有深远影响的书籍作者——吉恩·夏普。
  夏普从四十年前开始,从事有关非暴力革命的写作,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他在《从独裁到民主》一书中,阐述了与支撑独裁体制的警察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吉恩·夏普坐在书架前的椅子上用手示意的同时说:
  “塞尔维亚的民运人士事先就对军队实施怀柔策略,和警察也建立了某种良好的关系,因此游行开始以后并没有受到特别严厉的镇压。”
  “米洛舍维奇政权倒台两三年前,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们向警察寄送了大量的小包裹,为的是感化警察,里面装的是食物,并且对警察上层做了工作。由于有这些事前的工作,一旦发生情况,警察就放群众过去了。”
  * 东欧示威者在警察队列面前做各种动作。
  (旁白:2000年的塞尔维亚革命以来,有一个人把夏普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陆军的退役将官波普·海尔比。海尔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 吉恩·夏普站起身,身后恰出现一个人影。
  拍摄者:“可以的话希望能和波普·海尔比谈谈。”
  吉恩·夏普:“请便!正巧他起身了。”
  (旁白:波普·海尔比在美国陆军工作三十年,曾领导了缅甸的反政府运动,对付军部的方法驾轻就熟。)
  *波普·海尔比坐在桌前对拍摄者说:
  波普·海尔比:“要设法把独裁政权的支柱吸收到自己阵营中来,不应该试图去消灭他们,而要让他们明白,民主制度建立后仍会有出路,促使他们交出政权。”
  【场景:摄像机从美国的参议院议员麦凯恩的办公室来到塞尔维亚】
  (旁白:援助斯通的印刷厂、前日教训了吉尔吉斯外交部长的麦凯恩参议员,在米洛舍维奇总统下台两月前,邀请海尔比去指导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我们采访了受过海尔比指导的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如今成了咖啡店老板。)
  * 这位坐着的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对拍摄者说:
  “第一次与波普·海尔比见面是在2000年4月,那时我们正在全力推广运动,海尔比的建议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在警察内部挑选合适的人员,不断向其传送讯息,说你们和我们大家都是被害者,抓捕十三岁的孩子不是警察应该做的事情,你们也是被害者。”
  “首先要使运动成为具体可见的,在众人面前采取行动,并选择象征性符号。乌克兰的时候就是橙色,只要身穿橙色的衣物,就能表示自己是革命的支持者。在人们看得见的地方采取行动,逐渐增加志同道合者。”
  【场景:镜头从塞尔维亚直到乌克兰街头,最后推到一间会议室内】
   (旁白:战术大获成功。波普·海尔比来到塞尔维亚三个月后,米洛舍维奇政权便崩溃了。此后塞尔维亚的活动家们,前往渴望革命的各国人们中,传播战略战 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背后都有塞尔维亚人的指导。乌克兰选举两月前,为了指导学生领袖,在当地召开了训练班。这是橙色革命前的画面,乌克兰学生们正倾 耳聆听塞尔维亚人的传授。)
  一位站在白板前的塞尔维亚活动家讲师对在座的乌克兰学生说:
  “要明白你们自己不是孤立的,国内有众多的人马上就会伸出援手。他们理解你们的痛苦,为使乌克兰成为民主国家,他们一定会尽他们的力量。”
  * 讲师对拍摄者说:
  “我们教乌克兰学生怎样建立组织,徽标的做法,传播讯息的方法,扩大成员的方法,如何综合众人的意见,还有就是如何筹集资金。”
  (旁白:训练班上还有来自美国的讲师。)
  一位男性美国人对学生说:“年轻人认为没人注意到他们的活动,必须告诉他们并非如此。”
  一位女性美国人对学生说:“各位都知道蝙蝠侠和超人吧?他们身怀绝技在暗地里维持社会公正,你们和他们是一样的!让恶者闻风丧胆并把他们赶下政权。”
  【场景:乌克兰海滩上青年们正在接受体能、拓展、领导力等培训,并授旗】
  (旁白:训练班结束十天后,对有领导素质的青年进行了培训。距离选举仅有一个半月,要把少数精英培育成运动的中流砥柱。提供培训资金的是援助吉尔吉斯印刷厂的“自由之家”。)
  【场景:拍摄者来到纽约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
  (旁白: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向我们介绍了民主化的进展状况。)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指着墙壁上一幅标记特殊颜色的世界地图说: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绿色的是现在可称为自由国家的各国。乌克兰革命发生在2004年,尚处于根基未稳阶段,格鲁吉亚的改革也才开始,制度改革还没有进展。”
  拍摄者:“所以是黄色的?”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是的。深色的是今后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麻烦地区。”
  拍摄者:“有哪些国家?”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俄国、中国、伊朗、沙特阿拉伯。”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对乌克兰大概援助了三万美元,在克里米亚召集了几百名青年们进行了训练,教他们如何分析市民的动向,如何在选举中引导民众。”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其实在美国五十到七十年代,同样的活动是由中情局来进行的,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但也因此引致误解。民运人士被误认为是情报机关的成员,所以美国决定不加掩饰地公开进行这类活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ZCnm-gFc0&feature=player_embedded
五、格鲁吉亚的真正老板
  【场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街头】
  (旁白:我们来到在2003年的玫瑰革命中投靠美国阵营的格鲁吉亚。布什总统在这天下午访问首都第比利斯。通过各种项目,美国每年在格鲁吉亚投入约一亿多美元。)
  * 乔治·索罗斯戴着黑边眼镜,走过一条长廊。
  (旁白:援助格鲁吉亚玫瑰革命的是美国大富豪乔治·索罗斯主宰的“公开社会”财团。)
  【场景:在革命中被赶下台的谢瓦尔德纳泽前总统的房间】
  * 谢瓦尔德纳泽指着墙上的照片对拍摄者说:
  “这是我和老布什在一起。夺权的青年政治家们,大部分资金来自有名的美国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索罗斯为何要推翻格鲁吉亚政权,我不清楚。那不是什么革命,而是政变。”
  【场景:基亚·博凯里亚随意进入正在召开会议的国会;随后来到一家酒店的豪华咖啡厅】
  (旁白:格鲁吉亚的革命领袖基亚·博凯里亚,现年三十四岁,升任总统首席顾问的他,能随意出入国会。)
  * 基亚·博凯里亚进入咖啡厅,与其他两位在座者打招呼,然后坐下交谈。
  (旁白:这天他没有出席早上的会议,来到旅馆与白俄罗斯的反政府人士会面。如同塞尔维亚的前辈们一样,传授格鲁吉亚的经验。)
  基亚·博凯里亚:“总统心腹中,谁最容易攻击谁最可能伸出援手,要作出分析,针对总统的心腹。”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总统,把反对人士判处死刑或者驱赶出国,他不能忍受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基亚·博凯里亚:“这个非常能理解,格鲁吉亚也是一样。你们能把传单撒遍全国吗?有没有死人呢?”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死了不少人。”
  基亚·博凯里亚:“那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的确是这样。”
  基亚·博凯里亚:“资金的调达怎么样呢?”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大部分是来自支持者。美国议会已经决定拨几百万美元的援助,但是我们还在等。”
  另一位在座者:“我们会协助你们的。”
  【场景:中央银行大厅,正在举行酒会,许多人分别聚在一起攀谈】
  (旁白:身为总统首席顾问的基亚·博凯里亚出现在中央银行的大厅。)
  基亚·博凯里亚:“格鲁吉亚摆脱了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两百年殖民统治,终于成为世界的一员,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 一位神色冷静的美国半旬男子四处走动,与诸人打招呼。
  (旁白:这次晚会的主人是一位名为布鲁斯·杰克逊的美国退役陆军将官,杰克逊运营着一个名为“发展中的民主义国家”的基金,凡是出现革命苗头的国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布鲁斯·杰克逊对拍摄者说:
  “俄罗斯缺乏民主,国民生活在专政之下,我对此很关注。格鲁吉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乌克兰,都出现了民主主义的萌芽,这令人兴奋。”
  * 格鲁吉亚总统到达酒会现场。
  (旁白:虽然布鲁斯·杰克逊不在外交舞台抛头露面,但格鲁吉亚总统却第一个和他打招呼。三十七岁的萨卡什维利总统是位留学美国的律师。)
  * 格鲁吉亚总统在发言:
  “格鲁吉亚多年来因贪污腐化而荒废,这证明在这样的地区,民主主义机制能发挥作用。我们和美国国民分享共同的价值观,美国给与我们的帮助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旁白:这位年轻的格鲁吉亚总统之所以能登上权力宝座,全靠美国在背后撑腰。)
  * 格鲁吉亚总统在对各位记者说:
  “俄国军事基地一定会撤走,叙利亚两周之内就从黎巴嫩撤军了,苏维埃帝国已不复存在。”
  (旁白:布鲁斯·杰克逊在一旁侧耳倾听)
  * 格鲁吉亚总统一边说一边回头看着布鲁斯·杰克逊说:
  “另外……”
  * 格鲁吉亚总统开始靠近布鲁斯·杰克逊,询问:
  “我说错什么了吗?”
  * 布鲁斯·杰克逊摇头,说:
  “哪里哪里。”
  * 格鲁吉亚总统开始轻松的笑起来,手拍着布鲁斯·杰克逊。
  * 布鲁斯·杰克逊扶着格鲁吉亚总统的手臂对大家说:
  “请让总统喘一口气!”
  * 布鲁斯·杰克逊在接受拍摄者的采访。
  拍摄者:“有人说您是革命的黑幕。”
  布鲁斯·杰克逊:“法国的媒体果真厉害,还是去向政府官员请教吧。”
  * 布鲁斯·杰克逊和基亚·博凯里亚对视、摇头、微笑,然后离开。
  (旁白:采访到此为止。)
  【场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街头,人们手拿美国国旗在大街旁等候欢迎布什,然后转到布什演讲会场】
  (旁白:格鲁吉亚首都喧闹起来了。布什总统即将抵达。)
  * 布什在公开集会上演讲:
  “美国和格鲁吉亚负有作为自由国家的责任,为无法享受自由的千百万人,我们要传播自由。”
  * 广场上的人们在欢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1WI0YW0IFo&feature=player_embedded
六、华盛顿的世界“革命”中心
  【场景:美国华盛顿,布鲁斯·杰克逊的活动本部】
  (旁白:几天后我们来到华盛顿,因为获得许可采访布鲁斯·杰克逊的活动本部——俄国各邻国的民运人士趋之若鹜的事务所。)
  * 布鲁斯·杰克逊指着墙壁上装裱起来挂着的照片。
  (旁白:杰克逊的妻子是白俄罗斯人。)
  布鲁斯·杰克逊:“妻子收到了这么大幅的照片。”
  拍摄者:“是夫人与赖斯国务卿嘛!”
  布鲁斯·杰克逊:“是的,和赖斯国务卿一起拍的。”
  *拍摄者问布鲁斯·杰克逊的夫人。
  拍摄者:“您觉得她怎样。”
  布鲁斯·杰克逊的夫人:“她很亲切。国务卿亲口说援助白俄罗斯民主化进程是美国的职责”
  布鲁斯·杰克逊:“卢卡申科政权与美国没有交流,但是我们能够做到。。”
  * 基亚·博凯里亚来到办公室。
  (旁白:格鲁吉亚的民运领袖基亚·博凯里亚突然来访,来华盛顿办事,顺便来对促成俄军基地撤出格鲁吉亚致谢。)
  基亚·博凯里亚:“这是件有历史意义的T恤衫,夫人穿应该很合身。”
  布鲁斯·杰克逊:“给妻子的吗?”
  基亚·博凯里亚:“是送给两位的,就这么一件了。”
  *布鲁斯·杰克逊与基亚·博凯里亚坐下来交谈。
  基亚·博凯里亚:“格鲁吉亚很顺利。”
  布鲁斯·杰克逊:“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每天过的很快活吗?”
  布鲁斯·杰克逊:“当然啦。”
  * 两位女士进入办公室。
  (旁白:接着来造访的是在俄国开展反普京运动的学生,运动才刚刚开始,来此要求援助。)
  * 布鲁斯·杰克逊与其握手并说:
  “我是布鲁斯·杰克逊,你们好。”
  (旁白:偶遇令两位学生惊喜万分。)
  布鲁斯·杰克逊:“认识基亚吗。”
  * 二女惊呼,并与其握手。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就是那个格鲁吉亚的基亚吗?”
  *俄国民运领袖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坐在沙发上对拍摄者说:
  “乌克兰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向前辈讨教非常重要。民主浪潮在小国塞尔维亚掀起,冲击到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接下来就是大国俄罗斯啦!”
  *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手臂大大张开作势,乐不可支。
  *基亚·博凯里亚对记者说:
  “要花多少时间和金钱,现政权维持体制的决心有多大,问题仅此而已。”
  拍摄者:“您准备为她们指点迷津吗?”
  基亚·博凯里亚:“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能从中吸取些什么,如何在俄国运用,这得由他们自己决定。”
  *布鲁斯·杰克逊、基亚·博凯里亚和两位俄罗斯民运女士谈话结束,开始起身离开。
  (旁白:他们在没有摄影机的房间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布鲁斯·杰克逊认为,要在俄国开展革命,将是对普京的攻击,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rtPBAu70pk&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七、俄罗斯的“革命”对攻战
  【场景:拍摄者来到莫斯科,首先到达学生活动据点】
  (旁白:我们追随俄国的女学生来到了莫斯科。俄国警察不放过任何小规模的抗议活动。这里是学生的活动据点,在莫斯科市内的居室中。)
  * 一位戴着太阳帽的年轻女学生带着拍摄者四处看:
  女学生:“这是我们的会议室,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旁白:和至今为止采访的活动据点非常相似。)
  *女学生带指着墙壁上的“拳头”徽标,对拍摄者说:
  “运动的名称叫做‘防御’,两个月前举行了第一次游行。这是徽标,和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的一样。”
  *女学生又指着墙壁上的飞镖盘,上面的普京头像被射得千疮百孔,对拍摄者说:
  “我们最大的敌人——普京。普京的警察国家已令我们无法忍受了。”
  【场景:俄罗斯民运组织筹备着新的游行,一群学生聚集了起来。】
  (旁白:所有学生都在最近的游行中被捕,刚刚从拘留所出来。)
  一位削瘦的金发女青年:“我们都上了特种部队奥姆幸(OMSN)的黑名单,长像他们也全知道,一游行就会被抓。”
  (旁白:或许是警察的威吓奏效的缘故,这天参加游行的仅有数百人。)
  * 游行者一边手持旗帜游行,有些人戴着口罩,旁边站着警察,路人在旁观,游行者高喊:
  “普京下台。”
  * 太阳帽女学生一边卷起海报,一边对拍摄者说:
  “今天人来的不算多,参加运动的人在逐渐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其实还有好多呢。”
  【场景:俄罗斯纳希运动的大规模集会现场,人头耸动,年轻人们穿着胸前为红五角形的白色衬衫】
  (旁白:针对民主化的动向,普京总统针锋相对成立了新组织。乌克兰橙色革命后不久开始的纳希(NASHI)运动,在政府指导下,聚集了支持普京的青年。青年们声称要与革命病菌作斗争。)
  * 主席台上年轻的的集会演讲人对集会群众说:
  “要使祖国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领导祖国俄罗斯的将永远是俄罗斯人。”
  *集会群众鼓掌欢呼。
  【场景:莫斯科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的办公室】
  (旁白:俄罗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部门以对抗革命。提案者是普京总统的智囊——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
  *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坐着对拍摄者说:
  “加入‘纳希’的只是支持普京的一小部分人。今后革命势力扩大的话,我们就会动员‘纳希’的所有支部,这将会是相当大的规模。”
  “维护国家主权是最优先的,美国有何权利来干涉内政?我们不希望美国人闯进家里来,要美国人来指手画脚,实在不敢当。”
  【场景:反普京游行现场和纳希运动集会现场】
  (旁白:美国的方针今后也不会改变,倘若将来在俄国发生革命的话,大规模冲突或许不可避免。俄国和美国两大势力今后的动向令人关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TrAY_AepQ&feature=player_embedded
  ————完————
多看看 >>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667475i63530352.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117ad1daa58da0116c174950.html

顏色革命背後 03

法国记录片展示美国如何策划“颜色革命”——法国电视记录片《革命.com.美国:征服东方》解说词
许华(译) 
原编者按:2007年4月15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由法国记者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法国记者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先后前往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 克兰、吉尔吉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采访了“颜色革命”中的当事人及一些“幕后推手”。电视片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正是美国才是2000年以来东欧中亚国家 发生的四场“颜色革命”的幕后策划者。美国政府出钱、出人,一方面成立专门政府机构,向世界“推广民主”;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基金会在国际上具体实施。 而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则极力投靠、里应外合。法国电视片称,美国有一个征服东方的战略,而且势头难以阻挡。电视纪录片播放时间约45分钟左右,本文根据俄文 解说词译出。
2000年10月,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一场“天鹅绒革命”中被赶下台。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玫瑰革命”迫使谢瓦尔德纳泽总统下台。 2004年12月,乌克兰,尤先科通过“橙色革命”掌权。2005年3月,吉尔吉斯,“郁金香革命”推翻了阿卡耶夫政权。4年多的时间,四场非暴力革命, 四个极权主义制度几周的时间里相继被埋葬。这几场革命使用的都是同样的剧本:选举作弊,人民的不满,当权者病态的抵抗,百姓上街,当局最终不得不向抗议人 群妥协……5年时间过去了,好像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民主和自由在原苏联地区蔓延和扩展。对布什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布什讲话:“我们在点燃自由之 火。这把火将温暖着世界上追求自由的人们,也将烧化那些压制民主、阻碍民主的人。这把自由之火也将在地球上其它黑暗角落点燃。”
“颜色革命”像传染病一样在原苏联地区蔓延,引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不安。普京讲话:“现在的危险在于,在‘后苏联地区’发动了一系列的革命,并冠以各种 颜色。一会儿是什么粉红的,过后又会发动什么蓝色的革命。可是,(我们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一切要按法律生活。”
这些颜色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发动的?谁是幕后的操作者?谁是导演者?资金从何而来?将来还会有哪些国家会继续成为牺牲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前去那些 发生了“颜色革命”的国家采访。我们还访问了美国、俄罗斯。我们特意采访和接触了那些与事件相关,但却身处幕后的人。在拍摄的几个月里,我们密切接触了这 些被布什称为“自由斗士”的革命领袖。通过这些片子,我们有个感受,美国有一个征服东方的计划,与这一计划相关的行动势不可挡。
布拉迪斯拉发,再过几天,这里就要举行布什和普京的峰会。俄美官方把这次会见称为“和解的峰会”。在万豪酒店中,布什的亲信和世界各地一些革命“明星”聚 集在一起。正是在这些明星的参与下,白宫反感的政权被推翻了。布什亲自向他们发出邀请。布什把他们称为“民主的斗士”。在酒会上,他们像明星一样,把酒交 谈,宣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自由,是自由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出席酒会的三位“民主老战士”:伊万•穆拉维奇,33岁,塞尔维亚学生运动领袖;基克•布盖里亚,34岁,格鲁吉亚学生运动领袖;符拉迪斯拉夫•卡斯基夫,32岁,乌克兰学生运动领袖,“橙色革命”的主角。这些人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
“有人建议我去古巴”。
“但你需要得到古巴的签证”。
“我觉得根本不需要签证,只要把塞尔维亚人派到古巴就行了”。席间他们交换着CD、旗帜、套头衫及其它活动纪念品。他们相互祝贺,洋溢着胜利之情。
美国总统东方事务顾问说:“这场革命就像浪潮,下一波就是对着普京和卢卡申科。革命就像海啸一样势不可挡。”
乌克兰学生领袖符拉迪斯拉夫说:“在独联体一些国家发生的事情,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改变了民主格局。这将把全世界导向自由和民主。”
在与美国总统的见面会上,这些学生领袖将向布什进言,要求美国大力支持“后苏联国家”的民主,借此在全世界继续推广民主。
布什发表演讲:“我非常感谢来自东欧的民主斗士们,欣赏你们的勇气。15年前这里播下民主的种子,如今民主之风已经吹到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我相信还会吹到世界各地。民主的信念会深入人心。”
布什的这番言论发表在普京即将到会之际。这番话为所谓的“和解会晤”蒙上了阴影。
十天之后,我们来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吉尔吉斯。这里过些天就要举行总统大选。吉尔吉斯位于深山之中,这里的人能否听到布什的讲话令人怀疑。但情况表明,他 们不仅听到了,而且深受鼓舞。吉尔吉斯不生产汽油,也缺乏资源。吉尔吉斯和中国接壤,这对俄罗斯和美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俄美两国在此都建有空军基地,但 是美军基地比俄方的基地大10倍。这些基地也关注着大选的进程。
选举之前,当局极力防止出现示威和反对党的活动。但是,学生们已经开始准备上街。我们参加了大学生的一个集会。今天他们组织观看的是关于塞尔维亚革命的电视片,片名叫做“推翻独裁者”。美国人也曾认真地研究过这部片子。
当地学生指着画面议论着:“这就是青年学生乘坐火车去贝尔格莱德。”
“那些学生领袖刚开始也没有办公地点,只能在咖啡馆见面,通过互联网交流。”
“他们能成功,我们也能成功。”
学生们高呼着“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接下来就是吉尔吉斯”。
学生们相信他们能成功。这个人叫伊吉里,这部电视片他已经看了十几次。伊吉里曾去过美国,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资助下免费上学,英文很好。这个美国基金会的负责人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
伊吉里在作选前动员:“你们要表现得积极一些。一旦发现(选举)问题,应马上提出来。”伊吉里透过窗户,向记者指着下面的中央广场对记者说:“明天就要选举了,这里会聚集成千上万的人,届时我会拿着高音喇叭,高呼口号。”
他拿出一个橙色的围巾,说这是乌克兰橙色革命的标志。他说,“民主基金会”曾派他前往乌克兰考察。他说那里的活动组织得很好,每一步环节都精心计划,得到了美国的资金支持。接着他又展示了一件橙色的风衣,以此证明活动组织的细致。
美国人支持乌克兰橙色革命花了6600万,租用吉尔吉斯的基地花了5000万,又用同样的数额支持当地的民主组织。美国当年支持即将发生的革命的资金达1.1亿美元。
伊吉里很高兴地说,“他遵循的不是布什,而是美国总统的训导:‘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不会丢下生活在残暴制度下的人们’,美国代表着民主的理想。”
我们很想了解一下,为什么美国要到吉尔吉斯这个遥远的角落来推进民主。
(画面)角落里坐着三位美国非政府组织的代表。
麦克•斯通,过去是记者,52岁,现在代表“自由之家”组织;布莱尔•肯伯,40岁,在吉尔吉斯工作15年,代表美国国际发展署;大卫•格林,法律工作者,他在此的目的是帮助吉尔吉斯的市场机制改革。
大卫•格林:“吉尔吉斯应当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模式符合美国的利益。”
布莱尔•肯伯:“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让世界变得更好。这已在许多国家得到验证,屡试不爽。”
麦克•斯通:“不要害怕使用‘帝国主义’一词,如果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通过民主选举促使政权更迭也是好事。我们不怕普京,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尽管他过去是克格勃。我们很了解克格勃,很了解克格勃的策略和手段。”
麦克•斯通领导着吉尔吉斯唯一的反对派报纸的编辑部。这里敢于刊登反对派的言论。
大选几天前,深夜3点,斯通来到出版车间,他要等到最后一份报纸印完。外面有当地警察坐在车里监视。
斯通安慰周围的人说:“不用害怕,这就是心理战,就像我们在巴拿马一样。”
有6份反对派报纸在此印刷,而此前报纸都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中。编辑部的墙上挂着大幅标语:“美利坚合众国人民向吉尔吉斯人民致意并表示支持”,落款是美国成立不久的“支持民主、人权和劳动司”。
斯通拿起一份曾引起轰动的报纸,头版登有阿卡耶夫的豪宅的大幅照片,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下面刊登的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孩的形象。
报纸发行5天以后,印刷厂的电被停掉了。现在印刷厂的电由美国使馆赠送的两台发电机提供。斯通还在这里翻译出版了夏尔普的《从专制到民主》,该书已经成为 吉尔吉斯反对派的必读书,甚至是行动指南。该书以杂志的形式印刷了几千本,在青年中广泛散发,甚至扩散到了农村。斯通自豪地说:“只要给我钱,我能翻转地 球。”
他真是个能干而又会赚钱的人。
吉尔吉斯两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正热烈地讨论《从专制到民主》一书,她们认为该书教会了她们如何制定战略。
斯通正筹划着新的报纸头版,它将会更加轰动,标题是“现在轮到阿卡耶夫了!”
斯通是无所畏惧的人,他的后台是深受布什器重的美国参议员麦凯恩。正是这位麦凯恩参议员几次提出把俄罗斯开除八国集团。我们专程飞往华盛顿采访他。他领导 着国际共和研究所。“我们谈民主的好处、推广民主,被看成是发动政变,我对此不能同意。这两者还是有界线的。即使没有我们国际共和研究所的支持,乌克兰、 格鲁吉亚、黎巴嫩也会发生政变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接着我们就发现,麦凯恩越过了这个界线。他拿起电话,要与吉尔吉斯的外交部长通话。吉尔吉斯外长当时正在一个国际会议上。麦凯恩在电话里指责外长压制民 主,停了“自由之家”组织印刷厂的电。麦凯恩认为,这在一个民主社会是无法容忍的。吉尔吉斯外长无力为自己辩护,只好道歉。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完全依赖美 国。
通话后吉尔吉斯外长接受了采访。在回答“吉尔吉斯是否会发生颜色革命”问题时,外长说“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
他做了一个非常差的、不准确的预测。
十天以后,吉尔吉斯学生们走在了革命的前面。他们也有自己的口号,也选择了自己的颜色。一切都与其它的“颜色革命”何其相似。两个小时后,存在了十年的阿卡耶夫政权垮台了。吉尔吉斯骚乱和冲突的画面。
学生领袖伊吉里在动乱中被警察逮捕了。但是几天后,我们在此次事变后被查封的总统府门口采访了他。他说:“这个计划跟乌克兰的计划一样,都是美国的杰作。要感谢美国帮助我们,吉尔吉斯再也没有专制了。这不是干涉内政,而是为了人权和公正而战。”
斯通同样也对事态非常满意。因为以前他的生意在阿卡耶夫政权时期不好做,现在他可以安心工作了。他自称是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
现在我们离开斯通和他的生意,来到科索沃采访爱因斯坦研究所。虽然这个研究所是以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但是和科学活动却没有联系。夏尔普指着《从专制 到民主》一书说:“该书写于15年前,现在已经是发动革命的圣经。该书翻译成了十几种文字。它指导人们如何与警察打交道和搞好关系,利用和平革命方式以推 翻专制制度。”
夏尔普说:“该书是一本革命的指南。使用它,在发动革命的时候就会避免受到残酷的镇压。在塞尔维亚,就是因为在革命中使用了儿童,警方才不敢使用暴力。后来反对派领袖们又与司法部门谈判,和他们沟通,建立关系,达成协议。”
在塞尔维亚、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本“圣经”教导人们如何利用独裁政府的弱点,以非暴力的形式夺取政权。
接着我们采访了另外一个长期隐身幕后的人。此人名叫罗伯特•赫尔维。他是美国退役军人。他主要的工作是在当地组织反对派的活动。他强调:“重要的不是推翻政权,而是要说服他们,告诉他们在新政权里也会有他们的位子。”
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这些人的角色:那个负责提供资助,让吉尔吉斯外长俯首帖耳,并派遣斯通和罗伯特•赫尔维完成宣传任务的人就是美国参议员麦凯恩。
我们采访了塞尔维亚的另一个青年领袖。他目前的身份是贝尔格莱德一家咖啡店的老板。他说:“我与罗伯特是2000年4月初认识的。当时我已经召集了 2000多人。罗伯特是一位很有经验的人,他教我们如何和警察搞好关系。如向警察发信息,说我们同是专制制度的受害人。他还告诉我们,要及时确定宣传符 号、标志以及联系的方式,然后再组织一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要推翻一个政权,必须要有庞大的声势和人群。”
两月后,米洛舍维奇政权被推翻。后来,正是在罗伯特的培养和教导下,在塞尔维亚人的宣传和指导下,谢瓦尔德纳泽政权被推翻。在乌克兰,他们继续在青年中做工作:“你们并不孤独,国外有很多人在支持你们,支持你们生活在民主价值观的国度。”
乌克兰大选前的一系列秘密集会上,除了有传道的塞尔维亚人外,还有来自美国的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如麦凯恩领导的国际共和研究所的代表。他们情绪激烈,为乌克兰反对派打气鼓劲。
不久,这些秘密集会的骨干开始行动了。这距大总统选投票日还有45天。他们组成了一个准军事组织,其资金来自那个在吉尔吉斯出版反对派报刊的“自由之家”组织。
我们又来到美国的“自由之家”总部。卡尔涅夫斯基专门负责乌克兰项目。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绿色的表示自由国家,黄色的表示半自由国家,而有问题的被涂上紫色,如俄罗斯、中国、沙特、伊朗等。
“自由之家”组织为乌克兰的一个项目拨了3.3万美元,专门用于选举前的培训工作。上世纪的50、60、70年代美国中情局以此作为工具,秘密操纵别国的选举。现在此项工作的性质趋于公开、透明,主要通过NGO来进行。
美国的做法开花结果了。和在吉尔吉斯一样,美国在格鲁吉亚也有了军事基地。
(画面)格鲁吉亚热烈欢迎布什总统来访。
索罗斯通过“开放社会”基金会积极地参与了格鲁吉亚选举。该基金会在第比利斯的总代表、现任格鲁吉亚教育部长拉马耶接受采访说道:“选举的时候我通过鼓动、宣传等手段,就花了30万美元。”
我们采访了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克林顿照片说:“过去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现在是某些人干的勾当。索罗斯也参与其中,因为推翻现政府符合他的利益。”
格鲁吉亚教育部长说:“某些原苏联国家的独裁者不理解我们,但重要的是人民理解我们。”基克•布盖里亚是格鲁吉亚现任总统的顾问。布什抵达格鲁吉亚几小时 之后,布盖里亚在酒店里会见了来自白俄罗斯的反对派代表人物安纳托利•雷巴契科。就像塞尔维亚一样,格鲁吉亚现在也开始向其它国家传授自己的经验。他们进 行了热烈的交流。
不久,布盖里亚换上正装,出席在中央银行的招待会上。两个小时后,布什总统也将来到招待会。布盖里亚不停地对美国等西方记者说:“我们终于摆脱了200年的殖民统治,先是俄国,后是苏联。”
招待会上另一个活跃人物是布鲁斯•杰克逊。他也是美国退役军人,后在情报系统工作,现领导一个“支持国际民主基金会”。他总是出现在那些刚发生了天鹅绒革 命的地方。他说:“当今的俄罗斯引起我们的关切和不安。因为在这里还没有建立民主制度,公民的权利经常受到侵害。但是基辅和第比利斯、比什凯克这些地方已 经享受了民主的初步成果。”
虽然布鲁斯•杰克逊不在正式邀请之列,但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进入会场还是首先与他握手。
萨卡什维利说:“经历了前政府多年的腐败和无能的统治,格鲁吉亚现在已经开始复兴。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实行了民主,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美国多年的支持。很高兴看到你们。”
萨卡什维利讲话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不忘回头征询布鲁斯•杰克逊的意见,问:“我回答的是否妥当?”
布鲁斯•杰克逊拍着萨卡什维利的肩膀说:“总统先生,您说得很好。讲的都对,接着讲吧。”布鲁斯•杰克逊答应将来在华盛顿的基金会总部接受我们的采访。
安纳多利•雷巴契科来到麦凯恩领导的共和国际研究研究所寻求资助。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件橙色T衫,上面印着已经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及时间,而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名字后面被做了标记,称为“即将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
安纳多利•雷巴契科说:“这就像接力赛,下一个就应该轮到白俄罗斯,这很公平。”
15:00。第比利斯原来的列宁广场,现在叫自由广场。布什在台上发表演讲。布什的演讲千篇一律,重复着他在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多次讲过的那些话:“我们与格鲁吉亚正在紧密合作。我们是有共同利益的国家,我们要在全球推行自由和民主……”
一个月以后,我们在华盛顿采访了布鲁斯•杰克逊。所有天鹅绒革命的领袖都来过这里。他的妻子是白俄罗斯人,活动能量很大。墙上挂着她与赖斯的合影。她自称 与赖斯的关系很好。她很感激赖斯曾说过的话:“白俄罗斯一定要实现自由,改变现政权,美国对此要给予支持”。我们在这里正好遇见了格鲁吉亚的布盖里亚。他 和杰克逊的关系显得十分亲密。客人送给美国主人一件革命发生时穿的T恤衫作纪念。
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两位寻求支持的俄罗斯女学生。她们表示:“反普京是我们的目标。”
虽然他们的谈话还将继续,而我们的采访不得不结束了。
我们又来到俄罗斯莫斯科。我们来到市中心的一处楼房。在美国首都办公室见到那位俄罗斯女大学生接待我们。这是一个反对派组织所在地。该组织刚刚成立两个月,名字叫“捍卫”。墙上到处挂着的一些标志和图画,和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类似组织的十分相像。
这个反对派组织正进行第三次示威,有300人左右参加。他们行进的两旁有俄罗斯警察把守。他们相信,他们的支持者会更多。
(画面)亲普京政府的“我们”青年运动集会游行的情形。
演讲者宣称:“我们永远也不会把我们的国家交给他人。我们、只有我们才是俄罗斯、才是自己家园的主人。”
俄罗斯成立了“对抗颜色革命的秘密部门”。我们采访到亲普京政权的政治学家格列布•巴普罗夫斯基:“这是亲普京的阵线,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扩大规模。但我们只在自己的边界范围内活动。我们不想干涉美国,也不想美国人出现在我们的家里。”
如果美国决定进一步推动征服东方的行动,如果俄罗斯出现革命,许多人相信,这可能是一场红色的革命,但这也将伴随着对立双方严重的对抗,而且这种抗争将会越来越剧烈。

 
“颜色革命”的背后:透视美国的中亚战略
作者:龙小农 来源:www.66wen.com 更新时间:2006年08月28日 编 辑:DB
“9•11”事件后,美国利用反恐战争的“正义”旗号在中亚国家租用或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同时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得以在其原先不能涉足的俄罗斯 传统势力范围内驻扎美军。美国迄今已经在邻近阿富汗的9个国家,建立了至少13处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还将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大幅度扩张美国在这个地区 的军力网络。而阿富汗则更成为美军在中亚的大本营,目前,美军在阿富汗驻有17000人。借反恐的东风,利用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影响日益缩小的形势,美国 又先后在独联体内的国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颜色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这场颜色革 命的溢出效应现已经波及到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谁也无法保证白俄罗斯明年的总统选举能逃脱“颜色革命”的“大染缸”。 仔细观察这些爆发“颜色革命”的国 家所处的位置,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处于欧亚大陆结合部上,直白地说是发生在欧洲和亚洲交界的地方。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具有重 要的战略地位。其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和西欧接壤,南面与伊朗和阿富汗接壤,东部与中国为邻。也就是说,这个结合部处于亚洲通往欧洲的交通要道上,古代的 “丝绸之路”和今天的第二座“欧亚大陆桥”都经过这里。此彰显出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

同时,欧亚大陆结合部的里海和中亚地区是世界能源储 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当今世界“能源三角”之一角(“能源三角”指海湾、里海和西伯利亚,也可称之为“能源椭圆形地区”,这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占全世界的70%)。此突显了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地缘经济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就是说,欧亚大陆结合部是全球战略大棋局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或者是美国人 所称的“战略岛”。“战略岛”是指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些“岛屿”,包括波兰、迪戈加西亚、关岛、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等。其中中亚和高加索 地区就是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地区。企图继续维护自己霸权的美国自然不会置这个具有举足轻重战略地位的结合部于不顾。

 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政治 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纵横捭阖、指点全球的《大棋局》一书中指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美国能否保持在欧亚大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直接影响美国在21世纪的霸权地位,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权。因为欧亚大陆强国的联合是美国不能承受之重。然而欧亚大陆之大又是美国难以轻易驾驭的, 这就促使美国需要施展更高超的地缘政治战略手段,并需要在欧亚大陆大棋局中更审慎地、有步骤地、有策略地配置和部署美国的力量。除了大打反恐的旗号之外, 美国似乎已经超支了“反恐”这张支票,从目前美国推行“颜色革命”的伎俩来看,主要是这样一些步骤:利用选举争议作为突破口;媒体洗脑愚民;用金钱培植反 对派,扶持亲美政权。 这些手段的应用,其目的就是推行美国认定的“民主”,实现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美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 尔吉斯斯坦等欧亚大陆结合部国家发动一系列“颜色革命”,其实就是美国在冷战后推行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地缘政治战略的最好注脚。从目前的走势和长远的战略眼 光来看,美国推行这种战略的目标有三个: 

首先,防止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陆大国结盟,威胁美国霸权。中国和俄罗斯是欧亚大陆上两个主要的地缘战略棋 手。自1993年俄罗斯实行“双头鹰”外交战略以来,中俄两国的关系逐渐走向成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得到全面展开:中俄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中俄总理定期 会晤机制都已成熟。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进行明确的抵制。美国的战略家们一直担心中俄联手抗美,因而在中俄关系上不断泼冷水, 必要时还拉俄罗斯一把,防止俄罗斯过于接近中国。结合部上的中亚地区夹在中俄两国中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而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把中 国、俄国和中亚四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在安全和军事上整合起来。对此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家耿耿于怀。现在巴基斯坦等 国又呼吁上海合作组织扩大成员、增加在经济上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很可能发展成一个由中俄两国主导的中亚地区型合作组织,而美国在这个组织却没有发言权。 美国利用反恐在这个结合部上建立军事基地,不惜金钱扶持“颜色革命”,培植亲美政权,就是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在欧亚大陆结合部上打进一个格格不入的楔 子,使得欧亚大陆难以整合起来与美国为敌。

 其次,美国极力支持欧亚大陆结合部国家的反对派举行“颜色革命”,除了向这些国家输出“民主”以外,其经济上 的目的就是控制这个地区的油气资源和管道。在全球油价不断飙升的压力下,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需要确保石油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欧亚大陆结合 部国家和地区恰恰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美国若控制这个结合部的油气资源以及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边境线上的输油管道,就可以在能源供应 问题上牵制俄罗斯和中国。从而在经济上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在地缘经济战略上抢占制高点。

 第三,对中国来说,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战略的一个不容忽 视的重要目的就是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南亚战略,以期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包围圈,对崛起中的中国进行军事和政治的围堵。美国在东北亚跟韩国有军事同 盟关系,在东亚与日本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在东南亚,与菲律宾、印尼乃至澳大利亚都有双边军事同盟关系,这些军事关系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曾在很大程度上遏制 了中国走向太平洋。冷战结束,美国不仅没有解除这些双边军事同盟,反而不断强化,其目的就是从这三方来围堵中国。唯独在中亚和南亚没有对中国形成围堵之 势。反恐给美国在中亚设立军事基地围堵中国提供契机,美国利用借助划分国家阵线的策略使得中亚诸国不得不向美军提供空中走廊和军事基地。现在美国又积极推 动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国务卿赖斯在3月份访问日本时明确提出,由于中国未来的走向不明确,要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结成联盟,促使中国“走向正确的方 向”。这表明美国还想从南面围堵中国。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在中亚的战略不过是围堵中国战略的一步棋而已。

 当然,这些“颜色革命”也是布什在连任时提出的 “要把自由和民主推向世界”路线的先期贯彻和后期执行。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中亚地区确立了几个美国眼里的“民主”桥头堡必然对中国和俄罗斯形成政治上 的压力。 总之,美国利用反恐战争在欧亚大陆的结合部上设立自己的军事基地,向北可以威胁传统大国俄罗斯,向东可以威胁正在崛起的中国,据而不动,可以控 制丰富的油气资源;现在美国又利用这一结合部国家的反对派势力推行“颜色革命”,培植亲美势力,在欧亚大陆结合部上设立美国人眼中的“民主”国家,这就不 仅使美国在军事上、经济上,而且也在政治上控制了这个结合部,从而实现了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说的控制欧亚大陆的目的。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上的军事和 政治存在就像是一个嵌入欧亚大陆中心的楔子,使得欧亚大陆的整合成为似乎不可能,从而实现其在21世纪继续独享霸权的目的。这就是美国在欧亚大陆结合部国 家不惜血本,鼓动支持这些国家反对派搞“颜色革命”的真实意图,这就是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的阴谋。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结社

  民间组织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西方社会舶来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等词汇,往往难以与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现象恰当对应。
  历史上民间结社的特点
  中国社会中的结社活动和各种互助行为、慈善相关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组织被称为“民间”结社。有学者考证,中国突破血缘、家庭或氏族的结社活动兴起于春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结社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类是政治性结社。春秋末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就出现有政治结盟,东汉时期朋党的形成是政治性结社的代表。朋党主要指官僚士大夫的结党,在此之外还有戚党、太子党、阉党等,是以同门、同道、同乡等为纽带结成的政治帮派。至明代渐出现近代政党的雏形。清末民初政党勃盛,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建立形形色色的学会为起始,出现一批改良、立宪取向的政治性社团,如1895年设立的“强学会”,其后陆续设立的“保国会”、“粤学会”、预备立宪公会、宪政会、宪政公会等。
  第二类是文化学术性结社。文化学术性社团是中国传统结社中较为发达的一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就有各种学术集团应运而生,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社团则兴起于魏晋之后的各种形式的文人结社,《魏氏春秋》中记载的“竹林七贤”,常被看作最早的文人社团。文化学术性社团有多种表现形式,最重要的包括:
  1)“诗社”和“文会/社”为代表的文学社团。前者是文人雅士间崇尚风雅、以诗会友的文学团体,后者主要是宋代科举制度盛行以后,士子共同研习经典、会客会文的集团。
  2)以讲学会为主的学术社团。早期有带学派性质的学术团体,如儒家学派、墨学团体等。宋元之间讲学的书院盛兴,如著名的岳麓、嵩阳、白鹿洞、应天府等四大书院。明代讲学会还演变出“读书社”、“明经会”、“经社”、“读史社”、“文艺会”、“经济会”、“博雅会”等各种形式。清乾隆以后,理学衰微,讲学会一度沉寂,直至清末在西方思想的震动下,各种新式学会相应崛起,例如“志学会”、“教育会”、“公法学会”、“南学会”、“强学会”等。
  3)多种多样的文艺社团,包括:宋元时期各种戏剧、曲艺人员结成的同业“书会”,各种剧“社”等。其成员既有出身贵族的官僚文人,也有大量失意文人和倡优等。另有以“谜社”、“茶社”、“酒社”、收藏结社等为代表的娱乐性社团。
  文人结社,成为文人士子获得超脱境界、进入仕途、传教民众、实现在野的政治抱负等等目标的途径,体现了多重功能。
  第三类是经济互助性结社。最初的旧式经济合作制度就是“合会”,俗称“蟠桃”,是会员间相互救济金融的组织。各省还有“集会”、“邀会”、“请会”、“聚会”、“做会”、“赊会”等称谓,又通称“义助会”。合会出现于隋代,在唐宋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出多样形态,如自愿结合耕作的锄社、金融互助的钱会、共同轮充乡里职役的保正会、轮值社庙会饮的吃会、祭社、共同集资应酬婚丧嫁娶诸事的摇会、集资救济的义赊会等等。所谓“合”,就是集众人之资办事的意思,涉及的内容包括劳作互助、金融互助、共同负担地方事务等,具有勤俭储蓄、相互保险、扶危济贫等多方面功能,是民间自行组织起来应对无法独自承担的事务的方法。除了民间互助组织,自宋代以后,还有士大夫贤士们设立义仓、社仓,以及借行义田、义庄、义役等,兼具济贫和维护家族声望的功能,成为家族互济制度的典范。经济互助型会社中另一种重要形式是行业性结社,主要包括同行工商业者集中经营的市“肆”模式,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商业行业的会馆、行会、商会等。
  第四类是慈善团体。中国古代社会规模最大的慈善救济事业是国家救济的“荒政”制度,以及依靠家庭和宗族的力量实施的救济。佛教传入之后,在“行善”的理念下推动了宗教慈善事业发展,如福田院、安济坊等慈善机构大量设立。16世纪以后的明代,同善会作为一种新型善会兴起,其主要任务是济贫,但与以前的救济组织有所不同,它的救济对象不拘泥于家族或者特定身份成员,面向世俗问题而不以宗教传教为目的。清代的善会更加多样化,并开始建立更具有固定性的善堂,所行善举领域广泛,常常诸善并举。
  第五类是秘密结社。民间各种秘密结社活动早在先秦就存在,宋元便有一些秘密的“会”,明代这些“会”渐趋组织化,至清代达到极盛。秘密结社既是下层平民谋求生路和声音的反映,又带有与政府统治秩序对抗的政治色彩,同时也带着类似黑社会组织的种种弊端。
  20世纪的民间组织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它们既是民间传统的延承,又受到西方理念和慈善模式的影响。这些新式社团的类型包括:1)学联、工会、妇联、青年团等革命性社团,以及在抗战期间兴起的各种战地服务组织、救国会等政治性社团;2)各种“学会”、“研究会”、“学社”、“协会”等新式学术文化社团,它们一部分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思想启蒙和西学东渐的产物,另一部分是1920年—1930年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产物;3)从传统商会、行会延续而来,或者是伴随民族工商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组织;4)外国传教士兴建的传承基督教义的各种慈善机构,它们也带动了传统互助组织和慈善组织的演化,形成新式慈善公益模式;5)在动荡时局下活跃的帮会和秘密组织等。
  对比西方公民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权利斗争和民间公益两条主线,可以发现中国的民间组织具有这样两个特性:第一,以经济上的互助互利和文化上的互友互娱为主,一般具有非权利性和非对抗性;第二,与王权构成制衡或对抗性的组织,一种是在官僚士大夫内部的结党,另一种是民间的秘密社会,均属于非公开的、被禁止和铲除的对象。
  中国“社会”的特征
  与西方非营利部门发展的制度和文化背景相比,中国民间的结社活动不是在国家与社会分权的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也具有不同的特性。西方的“公民社会”起源于城邦文明,体现了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而中国的“社会”体现了在国家统一权力之下的民间活动空间。
  中国“社会”一词的发生起源于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早在殷商,已经形成有计划的人为规定的居住聚集点,即“邑聚”,在采邑制的居住单位之上普遍立有“社”,商王在立邑的时候便有“祭社”之举,每年定期祭祀社神的日子,人们聚会、庆典,逐渐固定为“社会”。唐以后在社祭活动发展的同时,逐渐演化出其他多种内容的“会”、“社”,前者以联通共同兴趣为主,如秋千会、茶山会、斗鸡会;后者是一些志趣相投的聚徒结会的团体,如文社、诗社,以及行业性团体等。
  可见,中国传统的“社会”,是在理论上至高无上、没有权界的“王权”之下的,在王权组织的情况下,或者在王权控制能力不及的领域形成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同时也有“天高皇帝远”的民谚,和“王权不下县”的建制,体现了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点。这种“社会”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权利主要不是通过正式制度得以界定和保障,而是在与国家的互动中获得的,有较大弹性。它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源于公民权利要求的城邦文明。
  在理念上,与西方“慈善”(Charity或Philanthropy)和“公益”(Public Welfare)相对应的,中国本土文化中相关的“仁”、“义”、“善”、“慈”等词汇,主要有两个思想来源。最重要的思想渊源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对于“仁”的理解,孔子说“仁者,爱人”。从爱人的心怀出发,必然会导致博施济众的行为,所以善举也就是“仁”的体现,是爱人、助人的行为。在“仁”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社会对于正义的原则有“利、义”之辩。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传统是摒利取义的,它将利益、功利看作“人欲”的源流,从而达到“仁”的障碍;为形成仁道的社会秩序,人们必须轻利益,行义举,至宋明理学更演绎为“明天理,灭人欲”。
  慈善理念的另一个来源是汉传佛教“善”、“慈”、“普济”等思想的影响。明清以后的慈善组织在思想渊源上大多融合了儒、释、道的精神,以善会、善堂为代表,普遍得以流行。儒家的“仁”、“义”和佛教“慈”、“善”的观念构成了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的基础。
  中国非营利的理念渊源可以概括为“义”和“善”之行,它的特点是:其一,民间公益以完全摒除了“利”的因素的施舍救济和佛教慈善的发展为主,与“利”形成相悖的关系;其二,以救济为主导,很少涉及权利观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转型,社会结构从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身份结构等各方面发生转化,国家与社会关系进一步重构。近20年间明显出现了国家控制松动、社会组织复兴、个体权利增强、法治观念逐步确立等新形势。公民社会的话语和非营利部门的建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兴起的。中国的非营利部门正在形成,但是在对它们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忽视的背景是,无论从观念传承还是制度建构的角度而言,中国的非营利部门都不仅是西方制度文明传入的结果,它们在很多方面反映着中国“民间社会”的传统。
作者贾西津,为清华大学教授,NGO研究所副所长
《阳光》2012年4月30日

作为政治犯的列宁 接上页

(作为政治犯的列宁)接上页博讯www.peacehall.com

   克鲁普斯卡娅在书中这样评价当年的流放生活:“总之,流放时期还过得不坏。这是一个严肃的学习时期。”

   1900年2月,列宁流放期满后就回到了俄国(欧洲部分)。

   这一年夏天,托洛茨基也踏上了前往西伯利亚的流放之旅。队伍沿着勒拿河顺流而下,经过三个星期的航行,到达托洛茨基的流放地乌斯季——库特村。

   乌斯季——库特村不仅自然风光很美,更为难得的是流放中获得的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在这里,老民粹派是流放地的贵族,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是一支特殊的力量,而一些识字不多的罢工工人也来到了这里。不同派别的革命者汇聚一堂,使这个西伯利亚的偏远地区成为一个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富矿。在勒拿河的宽阔水道上,托洛茨基认识了捷尔任斯基(契卡——克格勃前身创始人)、乌里茨基(1918年任彼得堡“契卡”领导人,曾努力争取到了废除死刑的决定,但旋即被一位社会革命党人枪杀)等革命家。由于通讯相对自由,托洛茨基开始为伊尔库茨克的《东方评论报》撰稿,并成为一个作家。

   谈到为什么在沙皇统治的后期,监狱制度会出现如此宽松的情况。费格涅尔在回忆录里认为,这与个别监狱司令官的人道精神有关,还有的是因为犯人们与宪兵和看管者混熟了。此外,囚犯们的“坚强、尊严和举止适当”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索尔仁尼琴则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的空气”, “这种驱散黑云的普遍湿润和新鲜的空气,这种吹遍整个社会的自由之风——是决定性的!”

   “沙皇监狱制度的动摇和削弱当然不是自行发生的——而是由于整个社会与革命者们一起对它尽力动摇和嘲笑的结果。沙皇制度不是在二月的街头枪战中而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彻底输掉:那时富家子弟把坐牢视为光荣,而军官们(甚至近卫军的)认为与宪兵握手是一种耻辱。随着监狱制度的削弱,日益明确地形成着战无不胜的‘政治犯伦理学’,各革命政党的成员们也愈加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本党法规的力量,而不是国家法律的力量。”

   ■ 沙皇与他们的掘墓人

   历史学家拉伊夫认为:在帝俄时期,以沙皇为首的国家是主动的,是改革和现代化的原动力,但它以独断、强制方式改造庞大、顽惰社会的努力却往往落空,甚至产生意料之外的相反结果。事实上,从彼得一世开始历代沙皇都在不断地学习西欧,在他们的强力推动下知识分子得以产生。在短暂的同盟之后,知识分子开始游离于自己的阶级,成为社会底层的代言人,从此成为昔日盟友的掘墓人。

   俄国沙皇真正意义上的反对者(不是否定政策,而是对整个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对者)是从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开始的。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在位)早期奉行自由主义统治,甚至一度起用自由主义政治家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实行类似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宪政改革。在亚历山大的身边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并一度成为沙皇的智囊。然而1812年卫国战争成为沙皇和知识分子的分水岭。

   事实证明,亚历山大一世的自由主义是非常有限的。当斯佩兰斯基改革在旧贵族的一片反对声中宣告失败以后,他的自由主义道路也走到了尽头。反法战争的伟大胜利冲昏了亚历山大的头脑,晚年的他始回归俄国的专制传统——重用农奴主阿拉克切耶夫,放任其实施残酷的军警暴政。

   然而,曾经和他志同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们却没有停下通往自由世界的脚步。

   如果说1812年以前的俄国知识分子不过是一群封闭在小圈子里终日高谈阔论,不切实际的上层青年,那么,经过卫国战争洗礼之后,他们开始了伟大的蜕变。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他们惊奇地发现,那些农民和城市小人物和自己一样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甚至不惜为国家和同胞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突然意识到,农民不仅是人,而且是爱国的俄国人。

   发现了人民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完全利他的道路。他们一方面慷慨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大众,一方面又站在农民和边疆少数民族的立场上向沙皇政府要求更多的自由。然而,此时的沙皇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了。在他的宠臣阿拉克切耶夫治下,社团活动被禁止,新闻自由受到严格限制,大学遭受清洗,进步教授遭受迫害,但自由知识思想的火焰却无法扑灭。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秘密团体悄然诞生,他们被后人称为十二月党人。

   历史总是吊诡的,出于俄国近代化的需要,尼古拉一世非常重视近代科学教育,他对思想的钳制虽然打击了自由主义的发展,却带来了俄国科学和艺术的繁荣。1855年2月18日,由于无法面对克里木战争即将失败的困境,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

   与专制主义的父亲截然相反,新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1856——1881年在位)有着坚定的自由主义思想。在新沙皇的登基大典上,亚历山大二世当众宣布特赦政治犯:十二月党人和其他革命者都被准许返回家乡。不仅如此,亚历山大还放宽了出国的自由,放松了新闻检查,准许出版自由主义刊物,也允许新闻媒体批评时政。在他执政的第二年,自由人士亚·奥勃连斯基在日记中愉快地写道:“俄罗斯在这一年自由地呼吸了”。

   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说法完全不同,亚历山大二世并不是被迫进行的农奴制改革。恰恰相反,正是这位自由主义的沙皇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改革的进程,并以他的生命承担了改革带来的负面结果。

   在亚历山大二世宽容的统治下,政治运动成为常态。面对日益增长的政治运动,他没有象历届沙皇那样重新“抡起血腥镇压的大棒”,即使多次从暗杀中脱险,也没有采取大规模镇压行动,更没有重新恢复铁腕统治。

   此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也开始了分化,受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否定资本主义道路,认为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直接由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民粹派。

   1881 年3 月,民粹派的极端组织“民意党”用炸弹炸死了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当天,亚历山大二世还曾签署文件,旨在推行一场君主立宪的宪政改革。对此,一名法国外交官非常沉重地写道:“他死的那天早晨,正着手进行一项改革,这一改革本可以使他超越一切人,他本来可以使俄国从此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行进,这一改革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可是,无政府主义者却杀死了他。”

   亚历山大二世的死彻底改变了俄国的命运。新即位的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年在位)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94——1917年在位)都选择了保守主义的道路。政治改革已经陷入僵局,革命的浪潮也随之到来了。这一次,布尔什维克也加入了日益庞大的沙皇掘墓人队伍。

   ■ 尾声

   1917年,列宁和托洛茨基并肩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1924年列宁死后,斯大林夺取了布尔什维克的最高领导权。1928年,托洛茨基因反对斯大林再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29年被驱逐出境,最后在墨西哥被斯大林派遣的特工刺杀身亡。

   此后,在苏联大清洗中,数百万人遭到监禁、流放,其中不少人是沙俄时代的老牌政治犯,他们不无怀念的回忆起沙皇时代的监狱生涯。梅利古诺夫说:“那是沙皇的监狱,幸福的回忆中的监狱,现在政治犯们几乎怀着欢乐的感情去回忆它。”

   ■本文来自《看历史》2010年11月刊

   《看历史》杂志 官方网站:www.xfgjls.com

   《看历史》杂志 邮发代号:【62-313】

   《看历史》杂志 订刊电话:028-86621481

   《看历史》杂志 北京编辑部电话:010-62416553

(作为政治犯的列宁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上一页][目前是第2页]

(2010/12/15 发表)

作为政治犯的列宁

【博主按语】今天是世界人权日——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颁布迄今62年的日子。宣言宣称不分国别、种族、信仰和肤色,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也是在今天,在遥远的、冰天雪地的挪威首都奥斯陆,政治犯主角缺席,上演《挪威的空椅子》。

   特意转载《看历史》杂志关乎列宁的《六个墨水瓶的故事》,记叙的是作为流放西伯利亚政治犯的列宁,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再赘评。曾经的“贵族政治犯”列宁,在他依靠暴力发动“十月革命”摧毁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的种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列宁在1918年》都有局部记载。人们看到是一个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建立,然而不为人们所知或者说被遮蔽的历史却是,他从政治囚徒——苏维埃领袖,马上着手建立遍布苏联广袤土地上的劳改营——那些压迫他们的人、那些工农拥护者、那些新政权的批评者知识分子、那些被告密的普通百姓,都成为这个新政权的敌人。

   在1918年苏维埃建立之后,截至1950年列宁的忠实继承者斯大林暴亡,以致到1991年苏联解体,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每10个苏联人中就曾有一个被投进劳改营服苦役,西伯利亚劳改营最为臭名昭著,丝毫不亚于纳粹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从北到南,劳改营被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仿效,重复专制特色。真实历史与教科书粉饰篡改的所谓历史迥然不同,我们就是在被谎言蒙骗的历史中成长。

   对这段惨绝人寰的制度性屠杀,苏联的解冻文学都有记载,推荐博友们阅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依靠暴力者必然信从暴力,一个政权也是如此,不过在现代社会,暴力摒弃了明火执仗的血腥屠戮,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私产和权利的肆意剥夺,并被代表、被安排。

   当有一天终于明白历史真相,你还会原谅那些编织谎言者吗?

   2010年12月10日

   原文载于《看历史》杂志(www.xfgjls.com),原标题为《六个墨水瓶背后的沙皇专制》

   《看历史》本刊记者┃李远江

   那时的俄国并不仅仅有黑暗的监狱,更有“这种驱散黑云的普遍湿润和新鲜的空气,这种吹遍整个社会的自由之风——是决定性的!”

   《六个“墨水瓶”》的故事取材于列宁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写的《列宁回忆录》,同样的故事还见于高尔基回忆列宁的文章。这篇小学课文在无意中透露出许多沙皇俄国末期政治犯人的囚禁生活细节——即使是在监狱中,作为政治犯的列宁,生活的似乎也并不算太坏,至少可以自由地阅读大量书籍、写作。在饮食方面,也可以得到定量的面包和牛奶。

   实际上,列宁被囚禁的时代,正是沙皇俄国对待政治犯最为宽松的时期。作家索尔仁尼琴曾将俄国的监狱制度比喻成维护政权的牛角,它的尖端,也即它最锋利,最残酷的时代,是19世纪70和80年代。而越向后,监狱管理越宽松,囚犯待遇越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只牛角“渐渐地变圆了、变秃了,朝着基部越缩越短,直到变得一点也不像一只犄角,只剩下一个毛茸茸的底座儿”。也就是说,相比于它最残酷的时期,此时的监狱几乎成为一种摆设。

   ■ 在狱中

   1895年12月8日,列宁因“煽动”工人罢工被沙皇警察逮捕入狱,由此开始了14个月的监狱生活。

   根据高尔基所写的《回忆录》,列宁住的牢房是一个单间,这是一间半明半暗的小草房,房间中只有三样东西:铁床、桌子和方凳。尽管屋内陈设非常简陋,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推翻政府的犯人来说,获得这样的条件并不容易。据俄国监狱管理总局统计,1900年前后,俄国共有监狱892个,监狱超员现象十分严重,单人囚房仅占7.2%~7.5%,在监狱房间如此拥挤的状况下,大约只有政治犯和特殊重要人物才有资格获得单间。在监狱严重超员,拥挤不堪的情况下,管理宽松的单间监狱成为一种难得的待遇。

   实际上,在沙俄时代末期,政治犯的地位一直较其他犯人高。索尔仁尼琴曾提到,不少政治犯在被审讯时受到相当的尊重,如果被审讯人认为所提的问题不适当或涉及了个人隐私,宪兵军官就当即把问题撤回。在审讯时,宪兵们尊称对方“您”。曾在沙皇时期进过牢狱的老政治犯泽林斯基回忆说,“沙皇的侦查官跟我说话,连称呼‘你’都不敢!”

   列宁在狱中的伙食也不错,有面包还有肉,他还可以按自己口味付钱去购买午饭,有牛奶和矿泉水,家里还可以每周送三次菜。列宁出狱后,克鲁普斯卡娅已经被捕入狱,但她的母亲见到了刚出狱的列宁,“他在监狱里竟发胖了,而且还非常愉快。”

   据索尔仁尼琴记载,在沙皇末期,即使是条件最为艰苦的阿卡图依苦役监狱,犯人们在不劳动的日子,也能发给1公斤面包和130克肉类。劳动的日子发1.2公斤面包和200克肉类。不少囚犯居然将成桶吃不完的菜汤和麦粥倒给看守员喂猪。

   沙皇时期的政治犯B·费格涅尔被关押在施吕瑟尔堡监狱,在她的回忆录中,她记得刚进监狱的前几年,待遇并不好,牢房昏暗,每天只通风四十分钟,也不让借阅学术书籍,吃的是清水菜汤和稀粥。而到了后来,白面包有了,每天还将糖茶水送到手上,有钱可以买东西,抽烟也不再禁止。凭借书证可以从圣彼得堡图书馆借书看。在狱中,她们向看守要了不少土地,种植的花卉和蔬菜有四百五十个品种。

   1902年,狱吏拒绝为费格涅尔送申诉书,她为此撕下了狱吏的肩章!而赶来的军事侦查员在费格涅尔面前为无知的狱吏百般地表示歉意!《看历史》2010年11月刊■ 把监牢变成“学校”

   事实上,监禁制度在俄国的历史并不悠久,16世纪才开始出现最初的监狱,其职能不过是临时拘禁案件调查中的犯人。直到1649年才将监禁作为40种犯罪的补充刑罚。一开始,政府并不关心监禁制度的发展,没有专门的监狱,经常由寺院、国家机关和一些小型建筑的地下室来充当。政府不负担监狱的费用,囚犯的生活完全依赖父母、主人或原告的供养。

   18世纪60年代,叶卡捷琳娜二世企图建立正常的监禁制度。从1785年起,国家开始系统地从国家预算中拨出专款供养囚犯。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叶卡捷琳娜二世规定的国家拨款远远不能满足供养犯人的需要。每个犯人一天4戈比伙食费根本吃不饱。

   这种状况到19世纪中期之前都没有太多改善。1849年,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投入鄂木斯克苦役监狱。他通过《死屋手记》详细描绘了这里的情况:院内有两排长长的破旧不堪的木屋,关押着250个犯人。每间牢房里挤着30来个犯人,一律睡只有枕头的光板统铺,犯人盖的是自己穿的短皮袄,双脚露在外面,冻得发抖;冬天房间四面透风,仅有几块木柴生一只炉子,根本没有热气,可呛人的煤烟却让人受不了;傍晚放工后,喧哗声、镣铐声和各种污言秽语响成一片,让人不得安静;晚上牢房的门上锁,过道上的公用马桶散发出阵阵恶臭,令人窒息;到处是跳蚤、臭虫和蟑螂,地板脏得蒙上了厚厚一层污泥,黏黏呼呼的……

   而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由于社会舆论和自由主义媒体的猛烈抨击,监狱制度开始有所改善。1879年,俄国成立监狱管理总局,监狱管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此后,犯人的饮食、卫生、文化和医疗服务都在不断完善。据俄国监狱管理总局的统计,1900~1910年,67%的监狱有自己的医院,其他监狱与自由居民共用医院;犯人的死亡率从1881~1885年的40‰~42‰降为1901~1906年的18‰~19‰;最显著的进步是犯人参加劳动(此时的劳动与过去的苦役不同,不是强制劳动,犯人劳动报酬的31%归自己所有)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犯人的劳动率在1879~1913年提高了一倍;20世纪初,14%的监狱有学校,39%的监狱有图书馆,28%的监狱举行报告会和座谈会。而实行公共监禁的监狱,监督制度并不严厉,每年有1500~2500名犯人逃跑,只有一半被抓获。

   列宁入狱后,也没有被狱警驱赶着从事强制劳动。他可以整天地读书,也可以写“公开的信”。在监狱中,读书是被允许的,条件稍好的监狱设有图书馆。除了图书馆的藏书,犯人们还可以接受亲友们送来的图书,克鲁普斯卡娅便以列宁“未婚妻”的名义,给他输送写作急需的参考书。她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时可以给拘留所的犯人尽量送书籍,那里对书的检查是相当马虎的。”监狱的宽松环境,给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

   在14个月的监狱生活中,列宁做好了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准备工作。从监狱里出来后,列宁不无遗憾地开玩笑说:“可惜从监狱里出来得早了点,能再住一些日子把书写完就好了,在西伯利亚是不容易得到参考书的。”

   ■ 流放岁月

   1897年2月,列宁结束了一年多的监狱生活,他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三年。当最终被安置在舒申斯克村时,列宁写信告诉母亲“这个村子不坏”。

   列宁在一家农民的小木房里租了一间屋子住下。在这里,他的生活惬意而自由:可以到离舒申斯克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到叶尼塞河里游泳。他还同其他被流放的革命者互相通信,互相拜访。在流放中,列宁可常常收到大量的邮件和国内外定期出版的书刊。总之,除了不能离开这块广袤的流放地,列宁的生活是非常自由的。

   1898年,克鲁普斯卡娅被沙皇政权判处流放到乌法三年。她说自己是列宁的“未婚妻”,要求到列宁流放所在地——米努辛斯克县舒申斯克村去,这一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

   1898年5月,克鲁普斯卡娅带着自己的母亲来到列宁居住的舒申斯克村。到达时天已黄昏,列宁打猎去了,母女俩被带到了列宁住的屋子里。克鲁普斯卡娅目睹了列宁的小屋:“地版上铺着花花绿绿的自制的毛毯,墙壁粉刷得干干净净,并且还点缀着银松。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住的房间虽然不大,但也非常干净。”

   克鲁普斯卡娅发现舒申斯克村的东西贱得惊人。列宁用他的“薪水”——政府发给流放犯的八卢布的津贴,就可以租到一间干净的屋子,有饭吃,有人洗补衬衣,“这还认为花钱多了呢。”不仅如此,房东齐良诺夫还“一星期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杀一只羊,天天给他吃,直到吃完为止;羊肉吃完之后,就买牛肉,女佣人在院子里的给牲口拌草料的木槽里切了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作肉饼,牛肉也要吃一个星期。牛奶和奶饼,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和他的狗都可以尽量吃。”

   这样廉价的生活居然被列宁一家被视作是奢侈的。没过多久,列宁一家就用四个卢布租了半幢带菜园的房子。在新居里,他们建起了俄罗斯式的炉子。菜园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黄瓜、胡萝卜、甜菜、南瓜……,还把院子改成了一个小花园。几个月后,来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助手——巴莎,实际上就是一个小保姆。

   列宁在流放地时,每到星期日就去给群众做法律顾问。克鲁普斯卡娅写道:“老实说,作为一个流放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是没有权利从事律师事务的,但是当时是米努辛斯克县的自由时期。实际上任何的监视也没有。”

[下一页]

落實人權?中國再坐一會

 

呂秉權﹕落實人權?中國再坐一會

中國駐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自命,中國人權狀比美國好5倍。由此預期,陳光誠到美國後的遭遇可能更坎坷,他將為錯失「歷史上中國人權的最好時期」而飲恨。
內地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自1998年簽署《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約》)後,一坐就是14年,至今還未落實提請全國人大,批准履行實施。佇候北京徹底落實公約之日,將是內地人權跨越發展之時,到時陳光誠毋須再到美國駐華大使館,而王立軍亦將投敵無門。
目前,中國是《公約》近170個締約國之中,7個未將其落實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在未落實國之中,中國敬排尾二,僅次於包尾的非洲蚊型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該國面積比香港還小,人口只得20萬,於1995年加入《公約》,比中國早3年。至於其他未落實國還包括一眾島國和古巴。
主要基於政治考慮
中國在經濟上位居世界第二,在國際事務上發揮重要影響力,但落實人權竟與島國為主的國家並列,齊齊坐艇,實在有失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尊貴身分。
接近中國官方的解釋稱,落實《公約》涉及眾多死刑相關法律的修改,中國需時進行一系列法律適應化程序。但眾所周之,中國遲遲未落實《公約》主要是基於政治考慮,因為北京一旦宣布全面履行《公約》,新一輪公民運動勢必興起,民間大條道理索要《公約》和憲法所保障的各項公民權利,但由於官方無從交貨,中共KGB治國亦難以抵禦。
落實保障人權,中國選擇再坐一會,但切記在旁放一張空苐。
作者是資深中國新聞記者
香港 明報

明鏡新聞網: 呂秉權﹕落實人權?中國再坐一會

评华盛顿邮报《陈光诚事件将美中两国拉回到旧路》

 

    最近几天少了章天亮等鸡血写手的法轮功网站,版面干净了许多,逐渐有了些人气,说明法轮功高层看了本栏目文章后,开始注意到自身的问题了。中华民主正义党一直怀疑:打着维护法轮功旗号的一些鸡血型写手,极可能是中共派来妖魔化该组织的破坏份子,目的是让国内网民彻底唾弃法轮功,让反共阵线失掉一支庞大的友军!我们希望法轮功管理层从中吸取深刻教训。
    看到法轮功转载了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陈光诚事件将美中两国拉回到旧路》,我们有话要说,在这里我们要一一亮明我们的观点。
一、关于受迫害人物有没有必要出国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国内无法立足生存的民主宗教人士,可以申请政治庇护。法轮功能出国,其他受害者也能出国,这是每个受害者申请避难的正当个人权利,不能剥夺。而边沿化则是另一个问题。
    盲人陈光诚出国与否不是问题,像陈光诚这样的维权志士,因不断的炒作成焦点人物,以至中共相应地升级了对他的迫害犯罪,陈光诚理应受到保护。不论这些人是出国还是留下,国际社会要做的就是迫使中共收回它们的魔掌,停止对所有维权人物的酷刑与迫害,这才是关键。我们都不想出国给所在国带来麻烦,如在国内连维权者都无法立足,更谈不上民主、正义、自由、人权、法制。
二、关于海外民运组织被边沿化的问题


    为何法轮功大批人员出国了,却能继续保持其对国内所有法轮功学员的强大组织影响,而民运组织却不能保持这种影响?
    一方面因为民运是政治组织,对中共暴政具有比法轮功更直接的政治杀伤力,所以中共当然会极力破坏。
    另一方面是民运自身的组织建设,却不及法轮功严密而有效,这是民运组织屡遭中共重创的直接原因,所以民运在海外丧失影响力和资金来源,关键问题出在自己。
    我们非常痛心地看到:已变质的刘派民运,他们在民运活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有的被迫回国活动,由于意志不坚,接受了中共统战招安,不少人还投降了中共,反而沦为危害民运的祸首,将“民运”转变为“共运”。
三、欧美国家在支援中华民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这样认为:美国自老布什以来的这几任总统,都是中共匪帮极力拉拢腐蚀的对象,真正清醒而强力反共的总统还数杜鲁门、里根,只有他们才有效地打击了奸诈的中共匪帮。
    出国之后的影响人物,欧美有能力阻止他们被中共切割其与国内的联系管道而被边沿化,一方面欧美能够保持这种关注与压力,打通关节,保护他们对国内民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援助的资金要跟上,不能穷困民运队伍。
    我们中华民主正义党特别在此声明:中国在实现民主之后,不管是谁当政,承诺偿还这些国际对华民运援助款项。我们希望欧美各国加大对中国海外民运组织的援助力度。当然援助之前,一定要查清楚哪些与中共进行了勾结,厘清这些组织的民运或共运性质。
    如果欧美在资金方面实在困难,可以仿效杜鲁门、里根总统的清共方式,宣布中共政权在海外的所有活动均属非法,一概进行打击。现在中共在海外大肆收买各国政要,疯狂渗透,有恃无恐,他们正在用金钱破坏西方民主价值体系,即使只为维护自身价值,欧美各国政府也应当对中共企业和叛变人员进行全面清查,收缴或罚没其非法资金,转移给流亡民运组织使用。
附——华盛顿邮报;陈光诚事件将美中两国拉回到旧路
    ——转自动态网
    近日有关陈光诚出逃,在北京的美国使馆取得暂时庇护的美中外交论战,把两国关系带到了一个不愉快却又不陌生的老地方。
    继1972年尼克松和毛泽东会面以来,双方曾经多次在面临类似今天的局面时,极力控制一种不可测的未来巨变。这影响了双方的关系,但还不至于让双方的关系破裂,因为每一方都相信彼此的关系太重要了,不能发生重大损失。
    当希拉里在三年前作为国务卿出访亚洲时,她说希望看到美中合作进入一个新纪元,不再被双方之间围绕关押异议人士、藏族僧侣和其他迫害致死的报导而进行的辩论所影响。
    希拉里说:“我们基本知道就人权话题,中共会说什么。我们必须继续敦促他们(改善人权)。但这种敦促不能‘干扰’双方在安全和经济上的重要议题。”
    正像1989年的天安门屠杀事件毁掉了老布什总统建立两国关系友好良性发展的计划一样,盲人律师陈光诚在维护人权方面的艰辛历程也打破了奥巴马政府对中共统治的幻想。
    援助中国主席,中国流亡人士付希秋说,“这是最后的时刻。”“中共不值得信任。他们今天做了保证,明天就会违约。”他指的是中共在陈离开美国使馆前,对陈做出的保证——他今后是安全的,可以随时被美方外交官探访。但陈被推进医院病房后,美国官员就很难再次见到他。
    除一位美使馆的医生在4日周五见到过陈以外,美国外交官从周四开始就一律被中方禁止看望陈。中共国安人员已经封锁了陈的病房,他在那里对在逃亡过程中受伤的脚和之前患上的胃病接受治疗。陈光诚原本坚持不愿离开中国,现在他想飞往美国,而且更希望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一起离开中国赴美。希拉里于周四和周五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美中高层战略与经济对话,周六离开中国。中共“气愤的”指责美国违反了国际法,但没有说明具体违反了哪项国际法,指责美国通过非正常方式允许陈进入美国大使馆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中国还要求美国道歉,被美方拒绝。
    类似这样的老一套外交论战以前就有。在2001年美国一架侦察机在中国南部海域上空与中方的一架战机相撞后,中共也要求美国道歉,但被美国拒绝。此类事件令双方关系紧张,但未崩溃。
众议员沃尔夫:美国再次失去机会


    目前双方都忙于料理各自的内政,美国在11月将举行新一轮总统选举,而中共在同一时期也将进行“十八大”。像往常一样,在这个时候,双方似乎都渴望不要让彼此的争吵扩大化。
    中共自己也为处理薄熙来的后效应而自顾不暇。陈光诚的名字作为敏感词汇,已在网上被过滤掉。
    奥巴马政府也在压力之下。在周四国会中国问题执行委员会就陈的事件举行了紧急听证会。会上,发言人要求美国政府反思与中共的关系。
    众议员沃尔夫说:“美国在天安门事件中已经失去了机会。当前的政府也抓不住现在的这个历史性时刻吗?”他说他讲要求查看关于此次谈判的“所有电文,包括保密的和非保密的”。
    其他听证会出席者要求美国政府把人权放在中美外交的中心地位,就像美国与苏联冷战时期,美国把人权放在双方讨论的中心位置一样。
中共的经验之谈:把异议人士送出国


    苏联的解体让中国领导人感到极度恐惧。他们仔细研究了苏共的倒台,并坚决避免中共走上同样的道路。他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是,中共一定要避免陷入有关人权的正式讨论中。苏联在1975年签署了所谓的赫尔辛基谅解协议。之后苏联异议人士根据此协议,使苏共做出让步,并取得了国际上的支持。
    苏联的经验告诉中共领导人,对付麻烦的异议人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送到国外去。最初苏联使用这个办法,在1974年将索尔仁尼琴,“古格拉集中营”的作者,流放国外。苏共当时违背索尔仁尼琴的意愿,将他塞进前往德国的飞机。之后的20年,他大部份时间都是在美国的Vermont过着隐居的生活。
    中国的流亡异议人士大多已褪色到默默无闻。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中国政策专家李成指出,让陈留在中国,对中共是“非常危险”的。“让他留下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他说,“以前,他们宁愿把这样的异议人士发送到国外,在那里这些人往往被边缘化。”
    (责任编辑:林锐)
图为当时在朝阳医院外抗议被带走的一位女士(图片来源:Ed Jones/AFP/GettyImages)
评华盛顿邮报《陈光诚事件将美中两国拉回到旧路》
全球营救

发贴者 王一鸣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吴国光:温家宝可以从速视察沂南

新世纪 New Century Net: 吴国光:温家宝可以从速视察沂南: 温家宝(中)4月27日 专程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悼念,并说:要维护人的自由、尊严、安全和幸福!  【新世纪特稿2012年4月30日】拙文为陈光诚讲话之后,得到一些反响。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觉得温家宝没有办法、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所面对的是“...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一个关于周总理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鏡歷史網: 一个关于周总理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5年5月的一天,周恩来的亲弟弟周同宇结束了长达7年的监禁,悄然回家,此时,他的哥哥已经病入膏肓,而他却不能亲往探视,因为,他是一个被控参与组织反革命,被哥哥亲笔批示拘捕的人。 图:1955年4月,周恩来、邓颖超和弟弟周同宇、弟媳王世琴及孩子   此前7年的某个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