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纽约时报》为何总是劝人不要上大学(2)


《纽约时报》为何总是劝人不要上大学
By Thaddeus Atreides 译:meihelen
编者按:有位《纽约时报》的读者发现,报纸的网站上似乎总会出现那些劝人不要上大学的文章。为什么《纽约时报》的编辑会对这一选题“情有独钟”?高等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教育是“打移动靶”
今天,不管你跟谁讨论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发现每个人都对教育(特别是什么构成优质教育)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读报时你会看到一系列的专题:金融消息、对外政策、社会和文化资讯、世界新闻,以及不断扩展的新技术领域。你需要多少“现有知识”以便消化报纸上的信息,使它们对你的现实生活有用呢?你怎样才能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机会呢?你怎样决定这些信息对你来说是否相关呢?
和大家一样,你的第一个答案可能就是教育,你所受的教育是使你能够以合适的视角看待并解释一条新闻的最重要、最实用的工具。我认为你说的不对。
各位博士、硕士且慢反驳,请听我解释一下。你所受的教育真的将你在各方面准备好,使你能面对今日世界的挑战吗?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今天,我们每个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得到的资讯每三年便在密度和数量方面各自翻倍。这就意味着,在你为学士学位奋斗的四到六年时间里,世上各个领域可用的资讯已经相当于你入学时的八倍,而你在学校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已经被更准确、至少是更新潮的信息所补充,甚至所取代了。大学本科的唯一好处是,它的知识比较具有普遍性,因而使你获得有关各种各样题目的不错的资讯组合。尽管这些信息已不再新鲜,它们还是让你了解个大概情况。
然后你收窄了注意力,去拿财务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或其它什么硕士学位。这又用掉你两三年光景,其间有关你感兴趣领域的资讯再一次翻倍了。你又一次落后了。当然你比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人要强,但也只不过是稍稍更靠谱些而已。
博士学位也是如此。你进一步专业化,对于社会现象中的某一个方面穷追猛打地探究,而对所有其它东西不闻不问。终于你开始写论文了,你将题目范围内的知识扩充到极致,而且多年来第一次,你在这个特定领域里的知识不再完全过时,因为你来到它新鲜出炉的前方边缘,并且在两到四年的过程中坚守这个位置。然而,这时候你对世界上的其它信息完全失去接触,因为你只管忙自己的专业而没时间兼顾其它。
这,怎能使你在不断改变我们生活状态的各种力量面前比别人更有本领作出正确决定呢?恐怕不行。我有把握这样讲,因为我们只要看看,例如经济领域,有几百个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千方百计试图弄懂它,但是结果怎样,他们并没有交上一份比你我能作出的选择更优异的答卷。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如此复杂的程度,即使我们中间最优秀、最聪明的人也不能彻底理解它。我们能接触到太多的资讯,但根本无法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可靠的、中肯的、一致的、公平的、正确的。雪上加霜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或教育的利益所在往往使虚假信息满天飞、真实情况秘而不宣,而我们这个社会却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选择。
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受教育?
不,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如果你想依赖教育给你带来优势的话,那是不行的。因为全部信息就在空气中漂浮着,它给每个人带来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帮助还是伤害。那么你需要用什么来建立竞争优势?你必须认识到,不是教育,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信息的能力,使你具有潜在优势。现代化的工作人员不一定在教育上高人一筹(尽管他的老板可能相信学历,特别是名校学历),但是一定要有突破定式的思维能力,一定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有能力对事实进行了解、评判、收集、查验,要使用直觉,与他人合作,善于谈判和辩论。
在过去,世界上谁能比别人更多、更准确、更及时地抓住可供利用的知识,谁就具有优势。聪明人知道你不是被魔鬼附体而是生病了,他们就有了优势。他们能给你治病,这给他们带来地位、权势。他们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因此他们就能做你所不能做的事。这个信息可得性方面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资讯。今天的困境在于:你能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识那些正确的事实、正确的方法,区分出在正确时段上适用于正确人群的资讯呢?
这个技能与其说关乎你所受的教育,不如说更关乎你如何思考问题、花时间思考哪些问题这一点。你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不教这个。现代教育课程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模式,认为你只要把尽可能多的信息装到脑子里,你就获得了优势。他们还没有明白,今天的优势不在于信息量,而在于信息的清晰度。分辨事实的能力、基于相关情报作出决断的能力,收集与所面临问题直接有关的反馈的能力,这些才是使未来的工商企业和业务人员得以解决未来时代的困难问题所需的素质。
分类:评论标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