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李秉衡(1830年-1900年)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李秉衡(1830年-1900年),字鉴堂辽宁庄河[1][2]晚清官员。

中法战争[编辑]

早年捐官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冀州知州。再二年昇为永平知府。十年后(1884年)任广西按察使

中法战争时,秉衡主持龙州西运局。隔年和冯子材获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光绪廿年五月担任安徽巡抚

甲午战争[编辑]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

当时吏部文选司郎中延熙李绍芬等,奏称当时能战的将领为刘永福等人。能战的主帅为张之洞、李秉衡、唐景崧,都义切同仇、声威素著。建议满清朝廷信任他们,必能奏效且有功绩。倘若有退败不前者,立刻于军队之前就地正法。不要让其有机会巡回各部议论,侥幸存活[3]。光绪21年(1895年)四月初八(5月2日),河南举人步翔藻奏称:淮军将领克扣兵饷、听闻日军就先自行逃亡溃散。其败是为非战之罪。宋庆的军队,以数千之兵支持半年,能守也能战,其未能获胜,是因为孤军无援助。李秉衡、刘永福也有死战之心,所以其防守的地方,虽日军侵扰,始终无法得逞。[4]但实际上李秉衡在山东用兵颇有缺失,“日军浮三舰窥登州,秉衡尽萃精兵于西北,而荣成以戎备寡,为日军所诱而获”,因而遭受时人非议。[5]

巨野教案及八国联军[编辑]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巨野教案而派兵强行进入胶州湾,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认为“土地不可自我而失”,派兵与其相争[2],因此被罢黜,担任四川总督,但未到任便因德国压力而被罢免。光绪26年(1900年)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一度列名张之洞刘坤一两总督倡议的东南互保,但随后力请募兵入卫京师,并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极力主战;于是领四军出战,在杨村(今武清县)兵溃,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吞金自尽。[5] 初谥忠节,随后联军将李秉衡列入事变祸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以秉衡先死而不予治罪,但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5]

评价[编辑]

由于资料匮乏,研究他的学术文章不多。[6]学者对其语多肯定,称其一生清政廉明、忠君体国、勤政爱民。部分后代居住于今大连市,且正在筹建纪念馆[7]

维新人士吴樵批评<李鉴堂(秉衡).....极恶洋务,中国事皆误于此等正人。>

罗惇曧所著《庚子国变记》则指名列庚子被祸五大臣许景澄袁昶之死与李秉衡有关,“七月初四日,杀许景澄、袁昶,秉衡有力焉,天下冤之。”

参考文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