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 | |
---|---|
出生 | 杨曦光 1948年10月6日 中国吉林省 |
逝世 | 2004年7月7日(55岁) 澳洲墨尔本 |
死因 | 肺癌 |
知名于 | 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经济学 |
机构 | 武汉大学、蒙纳士大学 |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原名杨曦光,经济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生平[编辑]
原籍中国湖南湘潭县河口镇,出生于吉林省敦化[1],在湖南长沙长大。
1962年至1968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就读。1968年,年仅19岁的他因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被康生点名批判为“反革命的战马悲呜”,被判刑十年。1968年至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
1979年出狱后,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1980年,李锐及其女儿李南央向于光远保荐杨小凯[2],经于光远破格推荐,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
1983年受到在武汉大学访问的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8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1990年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93年当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8年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月成为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的首席教授。
2004年7月7日早上7时49分,因患肺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5岁。
职业成就[编辑]
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学业后,杨小凯接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奖学金。1988年,他移居澳大利亚,接受了在蒙纳士大学的讲师工作。[3]随后他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的论文和著作,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瞩目。1989年他成为高级讲师,1993年成为正教授(Reader),他于2000年被授予经济系首席教授。1993年,杨小凯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4]
杨小凯在经济学上突出的成就在于其提倡的“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和以此为基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重新审视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并通过现代的数学模型解释个人专业化选择并寻找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杨小凯认为传统的边际分析只考虑内点解(既有制度)的最优选择,无法解释制度变迁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提倡的超边际分析在原有的边际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角点解的最优选择问题,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对分工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解释力[6]。
杨小凯曾与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合作,包括黄有光和杰佛瑞·萨克斯,后者曾评价杨:“杨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最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者之一,他也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7]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M·布坎南说过:“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蒙纳士大学,是杨小凯所做的。”[8]
观点[编辑]
杨小凯的政治观点倾向于保守主义,他在北大授课时主张以“共和和自由”代替"民主和科学"[9]。
后发劣势的争议[编辑]
杨小凯提出了“后发劣势”(英语:Curse To The Late Comer)在中国的应用,即中国虽然能借引进先发国家先进技术,辅以国内廉价劳动力进行快速发展,靠模仿技术轻易取得的发展会增强模仿制度的惰性,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所以后发国家最重要的是宪政改革。林毅夫和杨小凯争议最多,并借以下几个论点回应其理论[10]。
- 讲求古典自由的英国,税负水平高于讲求民主的法国。
- 宪政建设不能太慢,因而杨小凯的方案只有休克疗法才能实现,但根据制度经济学,休克疗法并不能建立宪政制度。
- 日本不是宪政国家,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发展。印度正好相反。
参考资料[编辑]
- ^ 專題企劃-紀念楊小凱教授專輯 (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