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谈媒体自由 英大使文章激怒中共

 英中两国矛盾不断升级,周二(3月9日)中共外交部召见了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对她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所谓的“严正交涉”,但吴若兰发文说,坚持自己文章中的观点。

听新闻:

(听更多请至“听纪元”平台)

谈媒体自由 英大使文章激怒中共

3月2日,吴若兰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信上发表了题为“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的文章。文中直指中共压制言论、媒体姓党,介绍了英国的媒体自由,并在最后引用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的座右铭说:“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

这篇文章激怒了中共,微信限制了这篇文章被分享,中共官媒对吴若兰进行攻击,《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轮番上阵,称她的报导扭曲了“媒体与现实的真实关系”。

英国政治家、人权活动家罗杰斯(Benedict Rogers)3月3日就此事发推文说,“中共政权及其‘狼战式’做法,甚至袭击它的朋友和劝解者,这为每个人敲响警钟。”

“我捍卫自己的文章”

随着事件发酵,中共外交部在9日召见了吴若兰,称她的文章充斥着“教师爷”式的傲慢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颠倒黑白、操弄双标,“同外交人员身份及外交机构职能严重不符”。甚至要求吴若兰“深刻反思”。

被中共召见后,吴若兰在推特发文说,“我捍卫我文章(的观点)。毫无疑问,即将离任的中共驻英大使(刘晓明)也坚持他可以自由刊登在英国主流媒体上的170多篇文章。”


这是英国和中共的矛盾延烧到外交层面的新例子,两国因为中共隐瞒疫情、北京强推所谓的“港版国安法”,英国为港人提供庇护、批评中共迫害新疆人民,取消中共大外宣CGTN的执照等问题,关系不断恶化。

这些摩擦已蔓延到媒体访问中。英国《金融时报》报导,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3月8日以违反公平、隐私和公正性规定为理由,决定对CGTN的牌照商处以22.5万英镑的罚款。英国通讯局上月吊销CGTN在英国的广播牌照,中共外交部表示“坚决反对”,敦促英方“立即纠正错误”。

吴若兰到底说了什么?

吴若兰以驻华大使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行文语气委婉,通过解释英国媒体对社会的监督作用,含蓄告诉中共,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下面摘录她这篇文章的一些段落:

我将在本文中解释为什么外国媒体批评中国(中共)当局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中国。相反,我认为他们本着诚意行事,作为政府行为的监督机构发挥着积极作用,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保护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

在英国,记者可以就任何话题采访政客,并向他们提出尖锐的问题。这种采访技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他们开发了一种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推理形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来寻求真相。

英国媒体还开展调查工作,揭露不法行为,为少数群体发声。

中国媒体也能秉承“舆论监督”的原则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报导。比如说新冠(中共病毒)疫情爆发期间,三十多名《财新》的记者开展调查揭露了地方当局如何压制吹哨医生和隐瞒病毒能够“人传人”的事实。

但不同于外国媒体的是,中国媒体只能在政府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批判性报导。正如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所说,“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

2015年,前央视记者柴静推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柴静未出生的孩子被检查出患有肿瘤,她为此谴责空气污染对此的影响并由此展开了调查。70%观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表示这部片子改变了他们对雾霾的观念,从而更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人民日报》也在官网上发布了这部纪录片,但一周内这部片子就被删除了。

无论在世界何地,批判性的报导都不能证明记者不喜欢这个国家。相反,它证明了媒体自由的价值,可以带来更准确的信息和指出需要改变的地方。正如法国《费加罗报》的座右铭所说: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