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從歷史中駛來的橘黃色校車


從歷史中駛來的橘黃色校車

本文章由 ISUN2011 刊登於 DECEMBER - 6 - 2011

美國每天有一半的中小學生,將近兩千六百萬個孩子,乘坐四十八萬輛校車,行駛在城市和鄉村。這裏不習慣沿牆刷宣傳大標語,孩子們的安全,是靠枯燥的法律細節在保障。被稱為是美國最安全特種車的橘黃色校車,漫漫長途,一路從歷史中駛來。
文/林達
我家住農區,前幾年,發現沿著我家小牧場的公路邊,突然豎起一個菱形交通牌,警示:「前方為校車停靠站」。原來,是鄰家小男孩到了上學年齡。他家在高坡的緊下方,有那麼一點視野障礙。為了校車和小男孩不被刹車不及的車子撞到,根據法律,必須豎這樣一塊警示牌。警示牌只為他,那個小不點兒的男孩。這裏不習慣沿牆刷宣傳大標語,孩子們的安全,是靠枯燥的法律細節在保障。現在,美國每天有一半的中小學生,將近兩千六百萬個孩子,乘坐四十八萬輛校車,行駛在城市和鄉村。被稱為是美國最安全特種車的橘黃色校車,漫漫長途,一路從歷史中駛來。
美國最早的校車製造,可追溯到「韋恩製造」。它建廠是在1837年,到十九世紀中葉,已經以建造「校車」聞名。最初的校車基本是在鄉間行駛。美國農家常常不以村為聚落,就是一個個農家各自圍繞大片田地,都是散戶。學校遠,交通不便,就有校車的需求。一開始,也就是在馬車架子上安個遮風擋雨的帆布棚,座位沿著車廂圍作一圈,開窗只是把遮擋窗洞的小帆布卷起來。後來,改成蠻像樣的車廂了。不過當時車速慢,鄉間交通稀疏,交通安全根本不是什麼首要大事。
二十世紀初,隨著公路延伸,汽車發展,馬拉校車的車廂被裝上汽車底盤,成了卡車式校車。1910年,美國有三十個州有了專門的校車,也就推進了校車生產業,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在加州的分廠也開始建造他們自己設計的校車,當時的價格是每輛700美元。1920年代,校車有了玻璃車窗,卻並不普遍。漸漸地,校車也開始進城。1930年,老牌校車商「韋恩製造」推出了第一個全鋼車型,也有其他廠商跟進。1932年全鋼超級客車型校車,已經很像我們在五十年代乘坐的公共汽車了,有76個座位。但當時美國校車還在發展初期,這是各商家單純的商業行為,製造廠家們以吸引顧客為目標,各自制定車型規範。開出廠門的校車們,自然是五花八門。
誰也沒注意到,這時有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一直在默默關注和研究大家熟視無睹的校車。他就是鄉村教育專家希爾博士(Frank W. Cyr)。希爾博士對各州校車都做了廣泛調查,他發現美國孩子乘坐的校車類型足以充分滿足大家的想像力,什麼樣子都有:雖然已是1930年代,可還有少數19世紀的馬拉校車在用;在堪薩斯地區農村,甚至還有用拉小麥的馬車送學生的。
校車顏色更是什麼色兒的都有,有的校車以紅白藍的國旗三色作裝飾,顯然只考慮愛國主義教育了,根本沒想到車身顏色與安全相關。希爾博士也徵集校車生產商的意見,發現廠商也在抱怨,校車缺乏統一標準,影響批量化的大規模生產,也就難以降低成本。更他令人不安的是,當時發生了幾起嚴重的校車交通事故。這使他看到,時代不同了,馬車時代並不突出的行車安全問題,在汽車公路時代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美國是一個所謂先發國家,先發國家的難處在於沒有別國的先行經驗可以借鑒,總是「問題先行」,然後必須自己去琢磨和找出解決之道。
在希爾博士的努力下,他獲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由基金會資助來自48個州的交通專家和官員、校車製造商、塗料商等等,聚合到了希爾博士教書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開會。那是1939年,一個關注鄉村教育、才39歲的普通學者,就這樣發起和組織了美國第一個堪稱劃時代的校車標準化會議。
在會議上,首次為美國校車制定了44條標準,例如車體的長、寬、高等尺度,其中也包括了橘黃色塗料的配方標準。會議制定的大多標準,都在以後的歲月中逐漸被新標準替代了,但是美國校車的橘黃顏色,歷經時間考驗,一直留到今天。希爾博士因此被美國人稱為「橘黃色校車之父」。此後希爾博士持續關注校車安全,1942年,他還主持過一個聯邦會議,制定戰時的校車運送標準。
關鍵是,校車安全從此成為一個突出議題。1989年4月,在當年開會地點,希爾博士參加了紀念首屆校車研討會五十年周年的午餐會,他回顧說,當年制定標準的唯一考量就是安全。以校車的橘黃色為例,當時反覆考慮,就是要找出特殊醒目的色彩,使得哪怕在晨曦和暮色中,校車都能被清楚地辨別出來,並且後來有規定,不容許其他車輛使用同樣顏色。1939年首次校車標準會議以後,美國陸續召開過十二次類似的全國會議,更新校車安全標準,也制定了為殘疾生服務的校車設施。一次次給州和聯邦的校車安全立法提供依據。
由於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合眾國」,傳統思路就是各州具體問題由各州自己立法應對。聯邦立法非常謹慎。傳統的美國中央政府總是生怕對各州有過度干預和越權干涉之嫌。所以美國的校車規範,是40年代從各州立法開始的。1939年會議制定的標準,一是因為合理,被廠商自動採納,二是給各州立法提供參考。它只是一個學術會議,並無強制作用。例如校車的橘黃色,雖然很快被35個州立法接受,但是,美尼蘇達州就一直採用自己的金桔色,直到1974年聯邦立法才接受全國統一的橘黃色配方。但是,1939年會議確實對推動立法起了一個關鍵作用。
二戰後適逢「嬰兒潮」後的城市大幅擴張和學生人數大增,城市校車數量也隨之劇增。從二戰戰場上下來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有感於戰爭中運輸的重要,開始推動在美國發展高速公路。 西方發達國家都相繼經歷了這個過程。1958年在聯合國主持下,歐洲經濟委員會開始整合歐洲的汽車規範和安全規則。美國並沒有引入歐洲規範,而是試圖制定自己的安全規則。
美國州際公路網的建立和公路現代化,還是在六十年代開始飛速發展,不論車速還是交通流量,都和戰前不可同日而語。當然,交通事故隨之劇增。公眾開始強烈要求政府對交通安全有所作為,當時出版了維權律師倫夫·奈德寫的一本書:《有速度就不安全》,以及國家科學院的一本報告《意外死亡和傷殘——被忽略的現代社會病》,把公眾呼聲推向高潮。
1966年,美國國會舉行了一系列有關交通安全的聽證會,通過了第一部聯邦層面的《國家交通和機動車安全法》,校車安全當然也隨之改進;國會更在1974年通過了聯邦的《校車安全修正案》,把以前各州對校車的一些重要規定納入了聯邦法,也就進一步特殊提升了全國校車的安全級別。例如1946年在弗吉尼亞州開始使用的校車特殊警示燈;例如緊急疏散門;例如在五十年代就在各州廣泛使用的左側停車標誌搖臂,就是在校車停車、上下學生時,車身左側搖臂伸展,出示停車標誌,擋住逆向車流,確保整條路的雙向交通都全部停駛。當然,還有關於加固車身等等的細節立法。
說到立法,我以前寫過一點體會,就是法律其實有「真誠法律」和「虛假法律」之分。具體區別就在於是否「認真執法」這一關。對於成熟的法治國家,它的立國之本,就是國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諸多問題,都要依靠法律解決,以實用出發,所以就特別重視執法一環。而一些法治不夠成熟的地區,執法跟不上或者不重視,法律很可能在事實上形同虛設。美國對如何執法也有一些制度上的保障。比如說,上級命令一個下級違法行事,如50座的校車,要司機違法多加幾個學生,司機怎麼辦?按法律規定,即便是職務行為,即便司機是在執行上級命令,假如出事上法庭,檢察官只要能證明:下級明知是違法行為還在執行,那麼,作為執行者,也必須和下命令的上級一起接受法律制裁。那麼,如何證明雇員是否明知故犯呢?這也是由制度在保障,每個雇員在上崗之前,都要簽字認定:自己已經瞭解相關法律。簽字的文本,將存檔作為「知法」的證據。這樣,先行排除了許多不必要的、規範之外的人為事故。問題簡單了:只需加強「規範」。
校車安全改進就分為兩部分,一是「軟件」,即駕駛員的人為因素,例如駕駛員需要特殊駕照,有一系列特殊安全訓練,也有攝像頭這樣的硬件監督駕駛員行為;學校、家長必須反覆對孩子在校車上的行為教育,使得孩子不在車上有隨意離開座位等違規行為。 二是實實在在的硬件改進,這部分變成了曠日持久、非常枯燥的大規模調查、車身衝撞等技術試驗、取得數據、分析、下結論,改進,週而復始。
公路交通是一個危途,徹底避免交通事故幾乎是不可能任務。首先,司機是人,人都會有錯。哪怕校車司機訓練再好,也只能說是降低事故率,更何況還有非校車司機出錯撞上校車的可能。撞上來的,還可能是不可抗拒的體量超大型貨車。美國在1970年正式建立的「國家公路安全交通管理局」認識到,既然人為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就必須在「耐撞力」上下功夫。2002年4月,該管理局對國會提交了《校車安全:耐撞力研究》的長篇報告,仔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之間的校車事故的原因、衝撞雙方車型研究、安全帶分析、傷亡分析等等,提交了對遭受正面、側面衝撞的測試記載和數據,等等,為國會立法作參考。美國校車車體的每一個細節、連接點,都經歷了一次次立法的不斷加固加強。結果,就是悍馬車撞上去也只能造成校車極輕微損傷。
2006年美國成立了校車理事會,再次匯合各校車製造廠、各州和國家學童交運協會、政府相關官員等等,集各方意見,向國會發出一致聲音。他們不斷對校車提出新的改善標準,走在聯邦和州立法的前頭。美國人理解,並非對校車的改進就能保證和維持事故死亡率為零。但是,多年來法律逐步規範,已經使得事故明顯下降,降到最低。1990年至2000年,美國運送學生的校車(借用校車用作他途不在內),每年事故死亡平均為8.5人,其中司機死亡為2.6人,就是2000年之前10年,平均每年有5.9名學生因校車事故死亡。06年美聯社公佈過校車理事會的一個調查:美國校車運輸安全已經遠高於其他任何形式的運輸,例如飛機、鐵路和私家車。一個孩子坐在校車裏,比坐在父母駕駛的汽車中更安全十三倍;比坐在一個近二十歲年輕人駕駛的汽車中,更安全四十四倍。 校車理事會在2006年分析了2001年至03年的兒童急診室數據,發現那幾年校車在每年運送100億人次和運行43億英里的密度下,幾乎沒有什麼嚴重事故。
那是我們在鄉村經常遇到、也最喜歡看到的景象:橘色校車緩緩停下,搖臂展開「停行」標誌,整條道路,靜止下來。車門打開,下來一個背書包的小孩,他帶上迎上來的小狗,很放鬆很自信,橫跨過專為他留出安全通道的公路。路對面,通常是一棟簡樸的白色農舍,老橡樹下,等候的母親把跑來的孩子輕輕擁入懷中。
真切感受到國家為了孩子的安全而堅持不懈努力,成效顯著,是真正有效的國民凝聚


沒有留言: